原标题:北京最新确诊病例是这样发现的!看流调人员如何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
12月2日,一个普通的工作日。
海淀区疾控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科副科长金丽娜在值班。36岁的她,已在传地科工作6年,是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流调组组长。
这两天,上一轮疫情基本结束了,海淀区疾控中心调整了工作时间,工作人员由此前3天值一个24小时夜班,调整为6天值一个。没想到,还没来得及放松,疫情猝然而至。
8时30分,电话响了。
海淀区卫健委给疾控中心值班室传真了一份协查函,随后又将协查函发到了海淀区疫情防控工作平台上。协查函是黑龙江省公安厅发来的,通告哈尔滨市一来京人员为哈尔滨两例已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金丽娜和同事们顿时紧张起来,与病毒的赛跑再次开始。
看到密切接触者的手机号码,金丽娜立即拨打,电话接通后,金丽娜先叮嘱对方在原地不要动,同住的人也待在家里不要动。然后开始了解对方的密接情况。
9时12分,海淀疾控中心接到市疾控中心转发的黑龙江省协查函。与密接者的通话中,金丽娜听到,已有工作人员上门,对密接家庭实施疫情防控措施。
“得知密接者和确诊病例在密闭空间里共处了3个小时,我们就判断她已经非常危险了。”金丽娜说。
争分夺秒,一定要跑在病毒前面。
9时30分,金丽娜通知流调队员和消毒人员做准备,9时40分出发,前往密接者所在的八里庄街道琨御府东区,那里距离疾控中心有16公里。
11时30分,密接者和其同住的爱人,家庭和单元楼的环境样本完成采样;12时30分,样品一到疾控中心,已做好准备的实验室立即开始检测……
与病毒赛跑,要争分夺秒,更要精准细致,最怕研判错或遗漏掉风险点位,不能及时阻止病毒扩散。
“从密接者成为密接的11月26日开始,一直问到12月2日,先捡紧要的问,在北京去过的点位、接触过的人。”金丽娜说。
9号楼底商、菜市场、文具店……确定一个点位,包括流调、采样、消杀人员和司机的四人小组就立即赶赴现场,落实防控措施。金丽娜和一位同事轮流打电话流调,金丽娜确定一个风险点位,马上通知一组疫情处置人员赶赴现场,与此同时,另一位同事已拿起电话,接力调查,不浪费一分一秒。
15时35分,哈尔滨来京人员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了,阳性。被转运到隔离点的密接者又被转运到地坛医院。由于密接者已成确诊病例,因此流调时间要延长到发病前14天。金丽娜他们的流调任务更重了。
病例所在的琨御府东区也采取封控措施,开始全员核酸检测。
晚饭,来不及吃;水,顾不上喝;电话,一个接着一个……
23时,对确诊病例的密接、次密接的流调还在继续。陆续有疾控工作人员赶回单位,充实流调力量。海淀区疾控中心纪委书记晁玉凤趴在桌子上,在一张值班表上勾勾画画。走廊里有人回来,她赶紧抓住,派往下一个流调点。
“确诊病例也很紧张,会漏掉一些细节。流调需要一些技巧,同时,必须与监控视频等各方面数据进行反复比对。”传地科另一位副科长刘峰说,比如一开始的流调里确诊病例没想起去过菜市场,但公安部门提供的监控视频显示她去过,就得马上对相关人员进行排查。
回京后两次乘坐网约车,网约车的司机找到了;一位外卖小哥上门送过外卖,外卖小哥找到了……庆幸的是,因为流调快速、及时、精准,风险范围在一步步缩小,封控措施也随之调整。比如确诊病例去过小区底商,考虑到小区其他居民也会去,开始封控范围很大,但通过调看监控录像,发现当时没什么顾客,该病例只接触了收银员一个人,小区其他居民被感染的风险大大降低,封控范围随之缩小。
已是12月3日凌晨,夜色深沉,办公室里依然电话不止。
“大数据专班说咱们发的出租车协查函,查不到病例说的那个打车软件。”
“支付记录打出来了,能看到商户的名字,给商户打电话。”
“航班同乘的人已经排查出来了,要核实登记地址和实际居住地址是否一致。”
……
“我今天到现在,不算微信电话,已经打了200多个电话了。”刘峰说。
将近凌晨一点,金丽娜再一次将阶段性密接人员名单整理出来,发给密接组,密接组再发给转运组,转运组去接人送到集中观察点……
传地科的办公桌上、桌下,能看到牙缸牙刷等洗漱用品、脸盆等,因为连夜流调,他们经常住在单位。这次的流调全部完成,至少需要三天时间。
夜色深沉,一夜不眠。疾控流调人员忙碌的身影,令人温暖。正是他们,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奋力奔跑,默默坚守,守护着大家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