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郑州“艾滋病门诊”:得知确诊后,有人呆若木鸡,有人当场瘫倒

日期:12-01

原标题:探访郑州“艾滋病门诊”:得知确诊后,有人呆若木鸡,有人当场瘫倒

来源:大河报

探访郑州“艾滋病门诊”:得知确诊后,有人呆若木鸡,有人当场瘫倒

在郑州市金水区经二路附近,是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研究所,也就是“艾滋门诊”。每天,有十几个素不相识的人到访,他们年龄、经历各不相同,却有着类似的表情。

他们推开门,低着头,拿着化验单,声音像是从嗓子眼儿里挤出来一般,轻声地问:“医生,我是吗?”

每次听到这个问题,主治医师朱新朋都想给出否定答复。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得知确诊后,有人呆若木鸡,有人当场瘫倒,有人号啕大哭。朱新朋能做的,只有安慰和鼓励。

中年的他没有及时“刹车”,梅毒之后又染上艾滋

初次走进艾滋门诊时,张力40多岁,他发现身上出现红斑红疹,于是来医院检查,确诊为梅毒。

从小他就发现自己和别人不太一样,到了青春期,这种“特别之处”更明显,他对女生没有兴趣,从那时起,他就知道,自己是一个男同性恋者。

朱新朋提醒他,梅毒一般要治疗三年,定期复查,可以治愈,“日常性生活要注意戴安全套,保护好自己,问题不大。”

此后三年,张力配合治疗,按时复查,最终治愈。然而,时隔两年后,朱新朋再次遇到张力,这次是来检查艾滋病的。

当得知检查结果为阳性时,张力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反应,好像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他反问道:“这个病,会不会通知我们单位?我工作会不会丢?”

“不会的,放心吧,隐私信息全部保密。”听完解释,张力松了口气,朱新朋却感到唏嘘不已,久久不能平静。

如果张力可以及时“刹车”,注意防护,原本是可以恢复到正常生活,却因为心存侥幸和预防知识的缺乏,刚从一个漩涡中逃离,继而又被卷入更大的漩涡。

年轻的她误入青春陷阱,从挣扎到“无法自拔”

尽管刘玲戴着口罩,也难掩身上的时尚气息。20多岁的她,透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气质,火速走进了诊室。

还没怎么等朱新朋开口,刘玲便开始自我介绍,她说自己来自农村,只有初中文化,前几年看同村的女人外出打工,回来后就能盖新房子,她很羡慕,决定也跟着同村的人出去“闯闯”,误打误撞落入了“那个行业”。

刘玲说得比较隐晦,朱新朋已经明白其中意思。这次来检查,主要是刘玲出现了喉咙痛的症状,害怕自己感染艾滋影响工作,悄悄跑来检查,“肯定不能让我的同事知道,我们是有竞争关系的。”

检查结果为阴性,虚惊一场。朱新朋劝她早日转行,毕竟危险防不胜防。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刘玲早已习惯现在的生活,按她的话说,每个月三五万都是轻松的,曾经挣扎过,也想过转行,去卖衣服,结果每个月只能挣3000多元,前后收入相差十倍之多。由于无法接受落差,她再次返回老行当。

这次来看病的“乌龙”事件,让她警惕起来,她决定,再攒个回家盖楼房的钱,就收手,“别看我这几年挣得多,花得也多,没有存住钱。”

朱新朋再三叮嘱,要注意防护。可未来,会不会有更大的诱惑让她疏于防范?朱新朋不敢再往下想,只希望这个女孩再也不要来门诊。

得知确诊艾滋病后,有人瘫倒有人号啕大哭

朱新朋曾跟着某地的疾控中心,进行过一次特殊的科普宣传活动。

在一个当地人都知道的红灯区,工作人员提前和洗浴中心、理发店等地负责人做好沟通,为其员工发放安全套、润滑油等防护用品,安排免费体检。为了弥补因接受科普宣传而耽误的时间,还会给店主一些费用,“这些地方都是暗娼点,也是容易滋生艾滋病的重灾区,我们这样做,不代表认同这种行为,只是为了从预防的角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20多年,朱新朋最大的感受是“生命可贵”。

一位名为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上写着: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话也被看作是医学带给患者的作用。许多人在得知确诊艾滋病之后,反应各不相同,有人呆若木鸡,有人当场瘫倒,有人号啕大哭。朱新朋能做的,更多是充当心理医生,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只要好好吃药控制到位,艾滋病人也能和常人一样正常生活。”

采访快结束时,一个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女生推门而入,因职业暴露进行检查,拿着阳性的检验报告,止不住地叹气,她慌张着不知所措,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表达不出来,反复说着“怎么会这样?”

朱新朋用平缓的语气,告诉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鼓励她直面疾病,好好配合治疗,这番轻松的语气,似乎让她得到了一些慰藉。

女生离开时,向医生道谢,朱新朋赶紧回了一句:“没事的,有问题随时过来交流,我们聊聊天。”女生走后,朱新朋忍不住叹了口气,他希望,在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不断普及下,来问诊的人能够越来越少。

(本文张力、刘玲均为化名)

探访郑州“艾滋病门诊”:得知确诊后,有人呆若木鸡,有人当场瘫倒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郑超

加、美、英加拿大鹅官网均显示:线上线下可实现30天退货 抹黑中非合作,西方这些套路太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