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苏曼德拉·梅特拉:美国在对抗中国前,先要想清楚四个问题
来源:观察者网
[文/苏曼德拉·梅特拉译/观察者网由冠群]
在最近一次与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进行的对话中,杰克•沙利文主张美国缓和与中国的关系。沙利文认为,美国认识到,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成为国际体系中一个有影响的国家,美国应该与中国展开有效且健康的竞争。
苏利文说,“我们并不寻求展开新冷战,我们并不寻求冲突。我们所寻求的是进行有效的竞争,这样的竞争要带有安全护栏和降低风险的措施,以确保事情不会演变成冲突。美国还要有能力与中国展开合作,这样做符合我们两国的共同利益和全世界的利益。”他还补充说,中国搬不走,美国也搬不走。因此,共存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
杰克•沙利文在澳大利亚洛伊研究所发表演讲
在那次演讲和随后的谈话中,沙利文一次也没有提到的词是“台湾”。顺便说一句,也正是在沙利文说出这番话的同一天,出现了有关美国国会议员访问台湾的新闻报道。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沙利文讲话的第二天,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表示,如果台湾遭到入侵或出现任何以武力改变现状的行为,美国及其盟国将“采取行动”。
路透社报道指出,“布林肯没有明说他所提到的行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行动,”并随即宣称,“这些言论似乎偏离了美国长期坚持的‘战略模糊’政策,可也没有明确说明美国将会做出何种反应。”我们必须对此补充一句,过去几天发生的所有事都让人感觉到,面对有关中国国土的问题,美国绝不仅仅是模棱两可,它根本就是漫无目的。这里的模糊性不是一种策略,而是美国茫然无绪的副产品。
这并不奇怪。在过去几个月里,无论我走到哪,中国都一直是争论的热门话题,这个话题不仅使整个外交政策圈产生分歧,尤其使现实主义者分歧严重。所有人都同意,中国崛起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不出意外,中国硬实力的崛起将导致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收复失地。但这就是共识的全部。
最终看来,美国想要达成的目的与其针对的目标越来越脱节。因此,要理清头绪应从几个关键问题入手。
首先,中国是一个修正主义国家还是一个维持现状的大国?我们是否收集到了足够的信息以便制定出重大战略?如果中国是一个维持现状的大国,这意味着中国对现状满意、并在亚太势力天平上拥有更高的地位。随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中国的利益范围也将扩大,中国的军事力量将会增长。但只要中国愿意在既定框架内工作,这就不应该成为问题,除非美国不计代价地实施一项唯我独尊的大战略。然而,一个更大的风险是美国从一个维持现状的大国转变成一个革命大国,寻求将其意识形态输出到整个亚洲,这必然意味着美国会疏远潜在的合作伙伴,如奉行多数派主义且越来越不自由的印度,而且还将引发与中国的冲突。
第二个问题是,美国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如果美国的目标是不惜一切代价保住自己的主导地位,那么无论沙利文多么支持美中共存,这种共存都不存在,因为中国实力的任何微小增长都是对美中实力平衡的威胁,需要美国不惜一切代价予以纠正。这将意味着美国在必要时要摧毁中国的力量。
第三个问题是美国摧毁中国在亚洲的力量意味着什么。这是否意味着要努力颠覆中国政府和中共的统治,捍卫或促进民主?还是说这意味着要围绕中国建立一条联盟锁链,遏制和阉割中国的力量,而不必做出努力减弱中国的力量?如果是前一个意思就将引发战争,最重要但并非唯一的战争是围绕台湾地位进行的战争。如果是后一个意思,那让台湾地区“落入”中国之手也没什么问题,只要这意味着中国会陷入泥潭,花费二十年的时间去安抚这个叛乱的省份。前者将台湾视为一个防御单位,一个实现遏制中国这一最终目标的工具。后者则认为,即使台湾地区陷落,更宏观的亚洲实力天平也不会发生倾斜,因为中国仍将被日本、印度、越南和澳大利亚包围,而且没有迹象表明中国有意愿或有能力开打一场征服亚洲的扩张战争。
最后一个问题是,美国人是否知道与一个有核对手开战将要付出怎样的代价,特别是在距离中国沿海导弹发射基地仅几英里的战场上。大多数美国人都不清楚即使是进行一场有限的核战争,文明也会毁灭。举个例子,包括9/11袭击在内的20年反恐战争导致大约12000死亡,数千人受伤。如果一个航母战斗群在全面战争爆发的第一个小时内被击沉,死亡人数将比20年反恐战争的总伤亡人数还要高。而且这只是在某一特定战争形式下进行半天战斗的伤亡人数。更不用说空袭和导弹战,或者老天都不想看到的核摊牌会杀死多少人了。美国人是否愿意冒着如此大的伤亡风险为台湾而战?
然而,归根结底,更大的挑战将不是是否要与中国核摊牌。正如在喜马拉雅山麓那场短暂的中印边界冲突(使用带刺棍棒和斧头开打)所展示的那样,大多数强国现在都知道核摊牌的风险,所以都在准备进行一场低于战争门槛的前现代化冲突。为保护欧洲不被已经武器化的移民群体入侵,古罗马军团的战术又在波兰——白俄罗斯——乌克兰边境重现了,而这一问题不仅限于欧洲。一个更为生死攸关的问题是,西方的军队结构是否已做好准备应对这种“灰色地带”式的冲突。鉴于美国目前的发展趋势,答案可能并不令人满意。
(观察者网由冠群译自美国“国家利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