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北交所启航首日81只个股总市值2886.94亿元多层次资本市场进入“北交所时间”
11月15日,北京金融大街钟声响起,宣告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81家中小企业成为首批上市公司。开门迎客首日,北交所股票合计成交95.76亿元,其中10只新股收盘全部上涨,平均涨幅199.80%。
北交所启航,致力于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也由此步入“北交所时间”。
行情火热
10只新股首日平均涨幅近200%
开市首日,集结成军的首批81家上市企业,有71家由存量精选层公司平移而来,另有10家是已完成公开发行等程序的企业。
首批上市企业的经营状况稳健、成长性较为突出,大部分属于行业细分领域的排头兵,部分企业在同行业中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中16家已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占比接近两成。
按照交易规则,新股上市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新股首秀的确非常亮眼,火热的行情持续一整天,10只新股收盘全部上涨,平均涨幅199.80%、成交41.13亿元,除了同心传动涨幅494%外,其他几只都在100%至270%之间。68只未停牌的存量股票则涨跌互现,成交54.63亿元。
北交所官网数据显示,首个交易日81只股票合计成交95.76亿元,其中大宗交易成交3万股、336万元。截至当日,81只个股总市值达到2886.94亿元。
新股首日的亮眼表现,符合市场预期。一方面,大量新增资金在涌入新股,自北交所投资者适当性发布以来,共有210万户投资者预约开通北交所权限。另一方面,北交所新股普遍具有流动盘小、发行股本占流通股比例高、市盈率低的特点,发行平均市盈率仅21.57倍,较为合理。
行情火热背后,是市场预期向好,投资者对北交所未来的发展前景看好。投资者普遍预计,后续北交所将有更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出台,加之上周A股新股涨势较好,北交所投资者集中买入,抢占投资先机。
历史使命
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当前,我国有4000多万家企业,其中95%以上是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2万家。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以及90%以上的新增就业。但由于企业规模、发展阶段等原因,中小企业获取金融服务的能力相对较弱。
北交所呱呱坠地,从一开始就肩负着促进创新与资本融合、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从市场定位看,北交所坚持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相比沪深交易所,其服务对象突出“更早、更小、更新”。
北交所从过去的新三板精选层升级组建而成,各项基础制度也是从精选层总体平移而来。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创新风险大、不确定性高、周期长的特点,北交所各项制度进一步提升包容性、精准性,持续优化挂牌上市准入条件。
仅从企业上市标准看,北交所平移精选层的四套“财务+市值”条件,企业可选择其一。不难看出,北交所上市企业的市值和财务标准,总体上明显低于主板、科创板、创业板上市条件。在科创板或创业板中,绝大部分IPO企业申报期最后一年利润都高于5000万元,而北交所最低要求2亿市值且两年都达到1500万利润以上即可上市。这显然更加符合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和经营特征。
“我们深刻认识到,北京证券交易所的生命力在于特色。”北交所董事长徐明表示,形成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不断提升市场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契合度和适配性。展望未来,让创新型中小企业来得更便捷、更顺畅,扩大服务覆盖面;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在融资、人才引进、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痛点难点,优化针对性制度安排,提升企业获得感;积极探索融资方式、交易产品和工具创新,便利投融资对接,正是北交所持续发力的新方向。
蹄疾步稳
74天跑出改革发展加速度
北交所揭牌开市,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又一重要标志性事件。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这是继2020年7月正式推出精选层后深化新三板改革、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大创新举措,也是新三板市场运营八年多来,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资本市场普惠金融之路的新起点。
从更长的历史视角来看,在沪深交易所于1990年相继设立后,时隔30余年,我国资本市场迎来又一个全国性证券交易所,北交所的设立,意味着资本市场全新时代的到来。
而这一重大改革的落地速度,同样令人叹为观止。从9月2日宣布设立,到11月15日开市运行,北交所仅仅用时74天,改革步伐蹄疾步稳。
两个多月来,北交所制度建设马不停蹄推进,7件基本业务规则、44件细则和指引指南,构建起更加包容、精准的自律监管体系,勾勒出北交所包容、灵活、普惠的市场特色。市场建设按下“快进键”,北交所落地跑出加速度,进一步彰显我国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从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到持续监管、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北交所已构建起一套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基础制度,此举将进一步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的能力。在这个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北交所将扮演着纽带作用,与沪深交易所、区域性股权市场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成长路径。(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