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0月经济数据出炉:经济持续恢复态势未改,企业成本压力加大
国家统计局11月15日公布10月份经济数据。数据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持续恢复。主要宏观指标总体上处于合理区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稳定,国际收支好于预期。
前10个月,主要指标保持了较快增长。比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1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9%,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2.2%。宏观指标,如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均在年度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内。
从几个备受关注的单项数据来看,10月份,我国原煤产量同比增长4%,增速由负转正,市场紧缺的金属集装箱、集成电路的产量分别增长76.2%和22.2%,市场保供成效显现。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总体延续略降态势,同比涨幅继续回落,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发展。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3.5%,PPI、CPI剪刀差创下新高,阶段性地出现了一些滞胀的表象。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尽管近期多地出现散发疫情,但我国在一年多防控疫情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控制疫情传播有较好的条件和基础,会逐步减小对经济的影响。
我国经济持续恢复的态势没有改变,积极因素在累积增长。但也要看到,国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内经济恢复仍存在制约,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加大。
焦点1
前10个月对美贸易增速超20%
10月份,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8%,比上月加快2.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20.3%,比上月加快了0.4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4.5%,比上月加快4.4个百分点。前10个月累计,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2.2%。
其中,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均保持了较快增长,与东盟、欧盟、美国的贸易增速都超过了20%,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增长达到23%。
分析10月份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原因,付凌晖表示,除了与我国自身产业体系完整、生产与供给的能力恢复较好有关外,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的增长也提供了支撑,此外,正值圣诞节前,海外购物需求持续增长,带动了我国的出口,10月份制造业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比上月回升了0.4个百分点。
焦点2
“十一”期间国内旅游人次低于疫情前水平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今年以来,消费恢复不及预期。8月份,社零数据曾跌至“谷底”,同比增长2.5%,实际增长(扣除价格因素)仅0.9%。随后的9月、10月,社零同比增速虽连续两月回升,但实际增速在10月份再次回落。
具体看,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454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比上月(同比增长4.4%)加快0.5个百分点。但从扣除了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速来看,10月份的社零同比实际增长1.9%,涨幅比上月的实际增速(2.5%)回落0.6个百分点。
对此,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统计师申俊利解释,10月份,多点散发本土疫情对部分地区消费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在节假日消费、网络购物促销前移、通讯器材新品销售等因素带动下,全国市场销售保持恢复态势。
从相关部门的数据来看,“十一”期间,国内旅游人次和收入增长低于疫情前水平。但是国庆期间的电影票房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同时,“双11”预售也有利于10月份当月的批发和零售业的增长。
付凌晖表示,随着经济恢复、就业扩大、居民收入增加,以及社会保障逐步完善,我国消费增长仍然具有较好支撑。
焦点3
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9个月回落后首现回升
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3.5%(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在增速连续回落9个月后,首次出现回升。
付凌晖表示,这次回升说明,随着疫情、汛情、部分能源原材料供应偏紧等阶段性因素得到缓解后,我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出现了积极变化。
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中,41个大类行业有22个行业增速回升,比上月增加了10个行业。590种工业产品中,有288种产品产量增速回升,比上月增加了117种。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能源供应偏紧导致限电,对工业生产造成的影响正在逐步缓解。10月份,煤炭、电力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了9.2%和10.7%,比上月分别加快6.3和1.8个百分点。其中,原煤产量同比增长4%,增速由降转升。
付凌晖表示,工业生产出现积极变化,将为经济的恢复提供有力支撑。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依然复杂,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国内结构性阶段性问题比较突出,企业成本压力上升,推动工业生产稳定恢复还需要加力。
解读
“滞胀”系表象,居民消费价格将保持温和上涨态势
三季度经济增速放缓,PPI持续上涨,并向CPI传导,“看起来好像出现了一些滞胀的表象”,在同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付凌晖回应了舆论对于“滞胀”的担忧。
他表示,“滞胀”只是表象,是受到短期冲击因素造成的,只是一种阶段性的状况。从经济增速和物价情况两方面来看,我国经济有望继续稳定恢复,居民消费价格仍将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
10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的涨幅均有所扩大。其中,CPI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PPI同比上涨13.5%,涨幅比上月扩大2.8个百分点。由于PPI涨幅扩大,PPI与CPI剪刀差达1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PPI包括生产资料价格和生活资料价格两部分,此轮PPI大幅上涨主要还是由于生产资料价格,特别是上游行业价格上涨带来的。10月份,PPI中的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7.9%,影响PPI上涨了13.36个百分点,占整个PPI涨幅达到99%。
PPI的大幅上涨有国际国内两方面因素。付凌晖分析,一方面,国际能源供求紧张导致价格持续上涨,10月份,国际能源价格环比上涨16.1%,其输入性影响引发国内相关的石化行业价格上涨。10月份,PPI中的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同比上涨5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31.5%。另一方面,国内煤炭、金属部分行业供给偏紧,10月份,PPI中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同比上涨103.7%,钢铁价格上涨39.9%。
伴随着PPI持续上涨并向CPI传导,以及三季度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舆论出现“滞胀”担忧。对此,付凌晖表示,“看起来好像出现了一些滞胀的表象”,但这是受到短期冲击因素造成的,只是一种阶段性的状况。
对接下来的整体走势,付凌晖从影响滞胀的经济增速和物价情况两方面进行分析。从经济增长看,随着制约经济的短期因素逐步减弱,经济恢复态势逐步显现。同时,市场保供稳价力度加大,部分能源产品供给偏紧的状况也逐步得到改善。
从物价情况看,尽管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影响还在持续,但是国内加大增产增供力度,增加对企业财政和金融的支持力度,有利于降低生产价格上涨的压力,减轻PPI向CPI传导。从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流通领域价格来看,煤炭价格环比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居民消费价格目前整体涨幅也比较温和。综合这些情况来看,我国经济有望继续稳定恢复,居民消费价格仍将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
新京报记者姜慧梓
责任编辑:刘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