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揭秘:中山大学哪些教授的成果亮相5年才一次的国家大展?
来源:中山大学
10月21日-27日,
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在北京展览馆隆重举办。
▲新闻联播报道截图
国家科技创新成就展每五年举办一次,
浓缩了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精华之作”,
更蕴含着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新征程、
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密码”。
而在这批浓缩精华的动能密码里,
有四项中山大学教授领衔的科研成果亮相。
▲本届展览以“创新驱动发展,迈向科技强国”为主题
01
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教授团队
“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
在基础研究展区展出
▲展览现场
罗俊教授团队从上世纪80年代
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期间,
就致力于万有引力常数G的测量。
历经30多年艰辛,
成功测得国际最精确万有引力常数G,
为提升我国在基础物理学领域的话语权、
为物理学界确定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的推荐值
做出实质性贡献。
测G过程中,
团队自主研发出的一批
高端精密测量技术、方法和仪器
部分已经在地球重力场的测量、
资源勘探、
基础物理科学实验
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为我国自主的空间引力波探测项目
天琴计划的开展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此成果于2018年在《自然》上发表
▲《自然》论文截图
入选2018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于2019年写入进我国普通高中物理教材。
02
中山大学副校长兰平教授团队
“肠癌早诊早筛粪便DNA快速诊断试剂盒”,
在社会发展展区的健康中国板块中展示
中山大学副校长兰平教授团队
联合广州市康立明生物公司
自主研发的“肠癌早诊早筛粪便DNA快速诊断试剂盒”,
作为唯一一款肿瘤早筛参展产品,
在社会发展展区的健康中国板块中亮相。
▲兰平教授(左)在展览现场
结直肠癌在我国发病呈现迅猛增长态势,
已跃居常见肿瘤的第二位。
作为最适合早期筛查的癌症之一,
早诊早治大大提升了疗效,
降低了肿瘤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具有良好卫生经济学效益。
▲参展现场
相比传统的结直肠癌筛查方式
如粪便潜血试验和结肠镜检查,
此次展出的粪便DNA检测试剂盒
通过检测少量粪便样本中的
人类SDC2基因甲基化状态
即可对结直肠癌和腺瘤性息肉进行早期诊断,
前期临床试验总符合率为93.65%。
具有准确度高、无创性的优势。
这是我国首个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
肠癌粪便DNA检测产品。
▲肠癌早诊早筛粪便DNA快速诊断试剂盒
兰平教授团队将继续以
“提高结直肠肿瘤早诊早筛,
提升结直肠肿瘤综合防治水平”为目标,
依托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和国家基因库等平台,
在防、诊、治等方面
利用高通量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探索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和复发监测的
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
开展高质量多中心临床研究,
助力“健康中国”。
03
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程晓教授团队
联合设计的“冰路卫星”
在海洋强国展区展出
▲“冰路卫星”参展现场
冰路卫星由中山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设计,
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制,
是我国首颗
专门面向极地遥感观测的小卫星,
主要用于极地气候与环境监测。
作为我国极地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卫星具备5天覆盖两极的能力,
独特的在轨变曝光技术
保证了获取影像的质量。
▲“冰路卫星”模型
中山大学构建并运行
冰路卫星的地面生产系统,
负责影像的后处理。
自2019年9月12日发射以来卫星运行状态良好,
圆满完成了两期南极
和两期北极格陵兰观测任务。
目前,
卫星观测数据已向全球用户免费共享。
▲“冰路卫星”展览介绍
04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郝元涛教授承担的
“广东省传染病防治示范区”项目
亮相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展区
▲展览现场
“十三五”期间,
该项目通过规范的SOP、
实施路径及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了华南地区
艾滋病、乙肝和结核病全方位防治系统,
形成了以社区为基础,
政府、高校、疾控机构、
社区医院、三甲医院和企业共同参与
的综合防控网络。
以防控需求为基础,
循证优化服务内容和考核办法,
完善并推广普查早治的防治策略,
使示范区目标人群的
“感染率、病死率”
较“十二五”期间显著降低。
▲广东省传染病防治示范区转化产品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下,
该项目聚焦重大传染病的临床研究和医学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了“医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模式,
对相关传染病检测产品进行了开发及评估,
并在广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扎根中国大地,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中山大学
勇立科技潮头
以“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贡献”
为核心抓手,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面向经济主战场、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自觉肩负起光荣历史使命,
构筑创新动能
为国家科技创新添光添彩!
--- iSYSU---
整理:李建平、谭诏远
图片:徐亮肖遥
编辑:李建平
责任编辑:谭诏远
初审:李建平
审核:杨小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