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铁隐患:要面子,更要里子
地铁是群众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防汛重点区域。近年来,广州、北京、郑州等地由强降雨导致的地铁站被淹和停运事件,凸显地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今年8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地铁5号线受灾隧道现场考察,强调城市建设要搞好“里子工程”,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面对极端天气频发多发态势,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风险加大,亟待加大防范力度,补齐地下空间建设的历史欠账,加强城市的“里子工程”。
1
暴雨袭来,地铁安全短板暴露
由气候变暖及城市快速发展导致的热岛效应、雨岛效应,使得大城市突发性、局地性、高强度极端暴雨天气呈现明显增多趋势。暴雨面前,地铁频频被淹受灾,建设的脆弱性和隐患暴露出来。
2020年5月21日至22日,广州普降大雨到大暴雨,广州地铁13号线官湖站、新沙站、沙村站、南岗站等站外出现区域性洪涝,洪水倒灌进站导致地铁隧道被淹,13号线全线停运。
今年7月18日,强降雨导致北京市石景山区金安桥路段发生积水,积水深度1米。地铁6号线金安桥站发生雨水倒灌,随即实施封闭。
今年7月20日,郑州持续遭遇极端特大暴雨,城市多条地铁线路受灾严重。1号线共有12座车站、26个区间被淹。2号线一期刘庄至南四环站全线3座车站和14个区间存在不同程度浸水,1列列车受洪水冲击脱轨,供电、通讯等设备受损。5号线五龙口停车场及其周边区域发生严重积水现象,积水冲垮入场线挡水墙,进入正线区间,导致5号线一列列车被洪水围困,最终酿成14人不幸遇难的悲剧。
2
防汛存多处风险,
预警应急机制待完善
在地铁建设方面,工程项目的深基坑、高边坡、低洼地带如遇极端暴雨天气,会引发雨水倒灌、边坡失稳、山体滑坡等险情,导致区间设备被淹和人员伤亡。
应对突发天气,北京地铁金安桥站放置好挡水板,防止路面积水进入地铁站(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一座超大城市的地铁公司在给半月谈记者的书面回复中表示,一旦出现短时强降雨,可能造成车站出入口、紧急疏散通道、风亭等部位严重积水,当积水深度超过设防标准后,将通过口部涌入地下车站和地铁隧道,造成设备设施毁坏、水淹轨道、中断运营行车等后果。
此外,高架车站也面临雷雨大风的挑战。如风力较大,将对在高架线路上行驶的列车造成较大影响,有可能导致车辆脱轨、倾覆,并造成人员伤亡。
广东省应急管理厅汛旱风处副处长郑挺说,面对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需要优化应急机制。应对极端突发天气事件需要争分夺秒,各职能部门应该主动对接气象预警信号,建立快速联动机制,让应急响应“短平快”起来。
作为气象灾害影响重点省份,广东于2015年在全国最早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条例明确,台风黄色、橙色、红色或者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生效期间,应实施停课和必要的停工。广东省气象局与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人社厅建立了“提前通报、同时发布”机制。
今年7月26日,由国务院安委办、国家防办、应急管理部、交通运输部召开的全国城市地铁安全防范专题视频会议指出,要深刻认识地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要以强烈的底线思维,严格落实地方领导责任、预警响应和应急处置措施。
3
防患于未然,全面排查黑点
开展地铁周边暴雨洪涝风险评估。受访人士建议,地铁设计、建设初期应进行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论证,根据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评估防御等级,进而设计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风亭门洞下沿高程,以及车站逐级防水和排水方案。已运营的地铁站也应全面开展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存在重大隐患的要通过合理改造提高抗灾等级。
在2020年地铁13号线车站被淹事件后,广州地铁集团吸取教训,对车站出入口原则上按照“出入口平台+防淹挡板高度”与室外地面高差不小于1.05米设计,2020年全年共完成了风亭、应急疏散口加高整改424处,2021年新增风亭、应急疏散口加高整改52处。
建设地铁暴雨洪涝监测预警系统。开发与地铁安全管理体系高度融合的暴雨洪涝灾害监测预警产品,在乘客信息显示系统、地铁App上发布基于地铁站点的实时暴雨洪涝灾害预警信息。
建立快速应急联动处置机制。地铁防汛涉及水务、交通、公安、应急、消防救援等多个部门。东部城市一家地铁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说,此前,未能与公安部门建立有效的应急联动机制,无法确保救援道路畅通,导致外部救援抢险队伍无法及时赶赴现场支援抢险工作。他建议市级层面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领导指挥体系。
细化地铁线路在极端天气的停运标准和疏散程序。全面开展日常和专项的防台风防汛风险隐患排查,并在每次防台风防暴雨内涝应急响应时收集防御动态,查漏补缺。
编制“风险分布及应急资源一张图”。细化梳理地铁运营场所周边地貌、江河湖涌、市政排水管网、积水历史以及自身口部高程,深入评估洪涝风险,优化部署相应的抢险队伍和装备物资,绘制车站的“防洪涝信息一张图”。
优化应急响应机制,高效果断处置突发状况。受访人士认为,在极端强降雨等气象灾害防御上,有时候也会出现因预报不准确导致的“狼来了”现象,造成“过度”防御。小尺度的气象预报是世界性难题,这需要推进气象科技发展,提高天气预报精准度,但在当前条件下,应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做好万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