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媒体谈直播卖书:低价购买精神产品的习惯,是亵渎图书产品
拙文《图书直播“贱卖”,出版业是喜是忧?》9月3日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发表后,笔者感觉意犹未尽,认为这个问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因为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图书销售的利润问题,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会受到一定影响。
在图书市场,选择何种营销方式,出版人一直都在探索,且取得了不少战绩。无论是渠道电商、平台电商,还是社群电商、微店分销、短视频直播平台,多年来渠道拓宽了很多,但也增加了成本。尤其是电商的崛起,为了争取更多的线上读者,出版机构在折扣上作出了让步,而电商马不停蹄地促销,导致了电商的折扣战升级。无论是被迫与合作方让折扣,还是在短视频、直播图书平台推介新书时的主动为网友让利,构造全网最低价的噱头,都不是正常的经营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发展方式。
一定意义上说,这种把图书作为廉价商品出售的思维,以及以低价购买精神产品的习惯,都是对图书产品的亵渎!
正如谷贱伤农,书贱也会伤及出版业筋骨,从而造成出版机构没有再造精品的能力和动力。同时,大批策划、编辑人员因为自己的劳动产品在图书市场上的廉价贱卖,不但可能没有了策划动力,也会在各自单位的年终绩效考核中,由于所策划、责编的图书没有利润,从而抬不起头来。此外,由于出版机构没有太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高品质图书的打造中,跟风出版、盲目出版、公版书出版盛行,从而影响书业高质量发展。
直播卖书看似火爆异常,读者得了很多实惠,出版机构清了不少库存,但是投入的成本巨大,甚至是赔本赚吆喝,只是暂时赚取了一点关注。特别是靠网红主播的流量卖书,更不是出版销售的常态。随着网红主播的“买它”,读者买的多不是自己想看的图书,而是主播爱看或者刻意推荐的图书,读者更多看中的还是主播的推荐和买书的低廉价格,这其实是一种图书销售的“虚假繁荣”。实话说,每次看到有的网红主播像推销口红、水果一样推销图书时,作为出版人的笔者心里都是五味杂陈:一本好书的底蕴真的能在几分钟内说清楚吗?
如去年4月,新经典的《人生海海》再次出现在薇娅的直播间里,3万册5秒售罄。这一销售纪录似乎刷新了出版业的认知。但是,这种购书并不代表读者对文学的热情拥抱,而是主播推荐什么就迅速跟进,以此显示自己是“忠粉”。其中大多数人是大脑发热,买回来的书未必有兴趣打开。况且那些整天抛头露面的网红主播,未必是阅读达人,其中很多人根本不看书,只是利用影响力在卖书,并不能对一本书的妙处有真知灼见。这样近乎传销的卖书方式,出版机构获得的利润微乎其微。因为还要给主播不菲的费用和销售提成,那些网红主播都是佣金+30%以上的销售提成,算下来网红主播倒成了大赢家。
电商在资本驱使、利益驱动下,会以牺牲出版机构的发展换来所谓的购销两旺,以让人猝不及防的低折扣换来市场,参与不正当竞争。电商看似在市场上分到了一杯羹,但是以低折扣换来的利润和市场,只能是昙花一现,因为上游失去了提供精品的动力和能力,作为下游的电商也失去了发展基础。
读者看似买到了低价图书,其中很多图书都是某些出版机构为了生存而采取的高定价、低折扣的价格,并不是真实的图书价格,从而导致对图书消费的动力不足,甚至会对虚高价格习以为常,当真正的好书因为价格有些承受不了时,就会远离精品图书。图书低价出售,也会造成读者对图书产品的误判,以为优质作品就得低价,而忽略了出版业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个市场要素。
写到此处,笔者还是不免有些担心:如此低折扣的推销倾注了众多出版人心血的图书,能让读者对拿到手的图书心存敬意吗?正如名品需要优价一样,优秀的图书不但凝聚了出版人辛勤的智慧,还凝聚着出版机构大量的资金投入、品牌投入。如今以远低于图书市场的价格“贱卖”,不但得不偿失,还断送了持续发展的后劲。
来源:赵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责任编辑: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