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在天舟里也有“替身”:发射前工程师在密闭舱演练测试

日期:09-23

原标题:航天员在天舟里也有“替身”:发射前工程师在密闭舱演练测试

他们是先于航天员“驾驶”飞船的一群人,对载人飞船或货运飞船舱内的一切功能都了如指掌、操控自如。舱内货物安装是否合适,仪表操作是否便利……这些点点滴滴构成了他们的工作内容。他们是来自航天科技集团的飞船工程师,也是航天员的“替身”。

这是载人航天工程里特殊的一群人,航天员“天上一分钟,地上十年功”里也蕴含着他们的智慧和汗水。

秘密身份中的责任

走进天舟货运飞船系统的飞船工程师团队,主管设计师潘威振介绍,这是一群需要提前体验飞船操控性、实际操作仪器仪表的人,凡是航天员要做的操作,他们一个不落地都要做。

对于一个操作界面,每个人的操作习惯与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可能会有所不同,而飞船工程师正是要在航天员真正坐进舱内之前,尽可能真人实地去感受、测试和验证,给设计团队提出反馈意见,最终完成优化改进。

“做手机和用手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切换角度,自己给自己挑毛病。”天舟货运飞船电总体主任设计师于磊解释。在这个叫做工效学评价的环节里,飞船工程师一次次进入舱内,不断地去试、去调整改进。因此,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工程师在日复一日面对舱内各种仪表和线路时还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核心岗位上的轮值

“飞船工程师搭建起设计师和航天员之间的桥梁,以航天员的视角去审视我们的设计。”天舟货运飞船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雷剑宇介绍。为了后续设计的改进、优化,工程师们要“自己看(检验)自己的设计、自己的作品”。

这一重要岗位均由核心设计团队的骨干设计师兼职担任。该角色贯穿任务始终,直到飞船发射。大家对于飞船的状态了如指掌,要给航天员介绍、演示,甚至帮助其做一些辅助性练习,并为其准备详细的说明手册,以备航天员在天上使用。

据雷剑宇介绍,在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前,所有现役航天员都参与了工程师团队组织的“人船联试”。“人船联试”相当于临战前的实战化演练,由“替身”和“本尊”共同来对舱内设计进行评价。“有时候在舱内做工效学评价试验还挺热的,衣服很厚,舱内空间有限。但我们痛并快乐着。”于磊笑着说。

结合工程师的使用体验,他们共同探讨航天员在微重力环境操作的可能性、便利性,包括对空间站装修人性化、亲和力以及便捷性的探索,双方在舱内的交流和沟通实际也是航天员对货运飞船舱体进行状态了解的过程。这也是“载人航天,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

狭小空间里的坚持

中国空间站完全建成后,将欢迎世界各国航天员来访,航天员的身高上限调整至1.8米。这意味着飞船工程师在地面测控时,也需要有低、中、高三档身高,不同体型的“替身”参与。

因为天地环境不同,“替身”也很难做到完全1∶1模仿,有些事还需要想点其他办法。于磊举了个例子,太空中是微重力环境,航天员进舱时都是飘过去的,而飞船工程师在地面模拟时没法那么“丝滑”地直接进去。为解决这一问题,设计师设计了一个特殊的传送板,帮助趴在板上的“替身”进入舱内工作,并进行二次风淋净化,严格控制多余物、微生物。

或许人们在电视上看到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影像会感到新鲜与兴奋,但飞船工程师们经常在密闭舱内蜷缩或站立半天甚至更久,这样的体验多半是艰难的。为保护舱体,飞船工程师们还会穿上一种软底的工作鞋,“像是那种很薄的舞蹈鞋。”于磊这样形容它。尽管会磨脚,但舱体感到“舒服”。

飞船发射前几小时,飞船工程师们最后一次进舱,仪表、按键、线路,一一确认之后,他们再小心翼翼地撤出。这时,幕后“替身”可以放心地把舞台交给航天员了。

来源:“中国航天报”微信公号

国务院督查聚焦二手车交易乱象:开票要收费,拆牌也付服务费 河南省与美国堪萨斯州举行结好40周年纪念活动 王凯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