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博士跨界新发现:屋顶坡度“透露”千年气候

日期:09-23
历史气候变化南京大学南大

原标题:南大博士跨界新发现:屋顶坡度“透露”千年气候

来源:南京大学

近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大气科学学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通过多学科合作,着眼于历史气候变化对于古代先民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古人对于历史气候变化的适应开展研究,发现由历史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极端降雪变化是造成在过去千年时间尺度上(唐至清)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坡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该研究成果以“Change of extreme snow events shaped the roof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the past millennium”为题,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并在该杂志以及《Science》首页作为亮点推荐。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的第一作者李思洋,是南京大学首位东方建筑研究方向博士。

南大博士跨界新发现:屋顶坡度“透露”千年气候

全新世气候变化与古代文明演进的关系是国际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高分辨率气候变化序列的建立,国内外学者就历史气候变化在世界各地古代文明兴起、衰落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对于农业基础、人口迁徙、战乱、政权更替等的深刻影响进行了丰富而深入的探讨。而在上述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历史气候变化作为自然环境基础,同样影响着先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建筑是人类在一定自然与社会环境基础上创造的、用以居住和使用的空间,且其最初的建造目的即是为了保护人们免受恶劣天气或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利影响。因此,建筑对于气候变化,特别是与之相伴随的极端天气事件带来的深刻影响应是非常敏感的。然而,古代先民们是否以及如何在建筑上作出调整,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建筑功能需求变化,至今仍不甚清楚,尤其以千年时间尺度而言。

图1山西太原晋祠(束金奇摄)

图1山西太原晋祠(束金奇摄)

图2北京故宫博物院(王琎摄)

图2北京故宫博物院(王琎摄)

此项研究以中国古代建筑千年以来的屋顶坡度变化为着眼点,基于中国古代建筑高度的气候敏感性(土木结构);以中国现存唐以来木构建筑遗存(为保证水热基础的基本一致及时间序列的相对完整,仅讨论北方地区)、中国近2000年气候重建成果为基础,关注了近2000年来温度变化、降雪事件记载与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坡度变化相同步的波动趋势,以及屋顶坡度对于屋顶排雪能力及建筑安全的重要影响。通过系列量化分析,文章研究发现:千年以来,中国古代先民为更好地适应当时、当地的气候环境,发挥聪明才智,不断调整建筑屋顶坡度,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千年尺度的降雪变化,维持建筑安全,减少维修成本;而此气候变化的适应过程亦在一定程度上触发了某些建筑技术、审美特征的发展演变。

该研究为气候变化与考古、历史领域的深入结合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南大博士跨界新发现:屋顶坡度“透露”千年气候

ScienceAdvances论文标题

该项研究工作得到大气科学学院符淙斌院士指导,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丁爱军教授、中科院地理所葛全胜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李思洋博士(现为中科院地理所博士后)、大气科学学院丁可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何乐君为第二作者,大气科学学院黄昕副教授为第三作者。研究工作得到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社科基金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支持。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大学东方建筑研究所分别为该成果的第一、第四完成单位。研究成果以“Change ofextreme snow events shaped the roof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the past millennium”为题,于9月8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h2601),并在该杂志以及《Science》首页作为亮点推荐。成果发表后被包括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会刊EOS、《中国科学报》等在内的10余家科学媒体采访报道。

图3中国古代建筑典型构架形式(A宋,B明清)

图3中国古代建筑典型构架形式(A宋,B明清)

与本研究所涉建筑遗存实例分布图(C)

图4降雪事件(文献记载)、推算降雪量变化

图4降雪事件(文献记载)、推算降雪量变化

与建筑屋顶坡度变化的对应关系

南大博士跨界新发现:屋顶坡度“透露”千年气候

南大博士跨界新发现:屋顶坡度“透露”千年气候

文章节选

工信部发布2020年度新能源汽车监督检查结果:7家企业的8个车型不符合生产一致性要求 实现共同富裕,浙江的时间表是什么?啥是橄榄型社会结构?你关心的问题,权威解答来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