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守护一江碧水——国家能源集团全力打造绿色标杆码头
近年来,国家能源集团神皖马鞍山电厂以燃料码头为突破口,积极践行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部署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保护长江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环保升级,水资源100%循环再利用
“1994年,这里的码头为固定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只设有3个泊位,仅能停靠3000吨位煤船。随着机组容量的上升,煤炭需求量增加,2014年对码头进行了等升改造,目前有6台泊位,可停靠7500吨煤船,日最大接卸量为1.8万吨,年设计总卸煤能力达360万吨。”电厂负责人介绍说。
电厂原设计码头面雨污水是无组织排放。2017年,电厂进行码头区域径流水收集改造,将码头岸侧、通道两侧、1号栈桥四周加装防水坎,码头岸侧设有通向5个集水箱的集水槽。当箱内水位达到限位时,潜水泵自动运行,将雨污水排至厂区内沉煤池进行处理再利用。
2020年,电厂再次对码头径流水收集处理装置升级改造,将防水坎线延长、区域径流水收集面积扩大,5个集水箱功能升级,回收沉淀后的雨水经化学混凝处理后,用于输煤系统水冲洗或煤场水喷淋降尘,水资源100%循环再利用。
技术创新,实现抑尘全覆盖
为配合长江干线环境治理打造生态码头,马鞍山电厂按“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实施方案要求,全面开展专项攻坚行动,加强港口码头煤尘污染防治工作。
2018至2020年,电厂投资225万元分批次对6台卸船机进行干雾抑尘改造,分别在每台卸船机煤斗两侧设置挡风板,在料斗出口和出料皮带头尾部加装抑尘喷嘴336个,抑尘效果达到100%。2021年3月,又投资18万元在6台卸船机出料皮带下部加装接料板。
“这接料板看似小部件,却解决了输煤皮带机在实际作业中粘附煤粉的顽疾,不仅提升美丽码头的‘颜值’,更是将防尘工作做到了极致。”设备管理部主任岑帆说。
妙招频出,守护长江碧水清波
8月28日,随着一艘装载煤炭的货船靠岸停泊,码头面上顿时热闹起来。在码头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船舶接上了岸电,随后船员将船上的生活垃圾交付上岸,船舶污废水也被泵机抽到码头侧边的船舶污水接收装备中进行交岸处理。这正是该电厂打造绿色码头的妙招之一。
“船舶岸电技术是实现节能减排、控制港口大气污染的有效手段,是建设绿色码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重要措施。”电厂副总经理说,“以前为了满足船上生活和部分生产用电需求,船上辅助燃油发电机需要24小时不间断发电。但燃油发电噪音大、污染大、费用高,极不经济环保。现在船主一靠码头就使用岸电,平均费用不足300元,大大降低了燃油成本。”
过去两年间,电厂投资3万元在每个泊位上自建岸电装置,为来煤船舶提供380伏和220伏电源,后又投资4万元在码头北端建设船舶生活污水、油污接收装置,在码头中段建设垃圾分类回收站。截至8月30日,累计接收船舶生活污水23立方米,累计供电约1.4万千瓦时,折合节约柴油消耗量2996公斤。
“网格化”管理,让环保融入日常
为推动码头环保建设稳步实施,马鞍山电厂建立了燃料专业管理组织网体系,对煤炭的采购、中转、靠泊、卸船等各环节进行严格管控,密织环保安全网。
燃料管理部专心“三基”建设,以日常管理制度为本,以精细操作规程为基,用心夯实码头网格“小支点”,先后制定《码头环保设施使用标准》《输煤系统文明卫生定期检查及清理标准》。以码头环保“小网格”为切入点,分区域“网格化”监督检查,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升码头规范化、精细化、服务化管理水平。动员船主扫码登记、移交污染物,做好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油污水移交;规范使用岸电,统计船舶岸电使用电量,记录船舶垃圾及生活污水接收处置量,让源头可追溯,让码头服务升级“暖起来”。
同时,马鞍山电厂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在竞赛中提升环保意识。卸船机操作技术比武、码头防台风应急演练等,增强卸船机司机的卸煤操作技能,做到快、稳、准,力求不抛洒、不溢煤;添置专业清扫车,在运行值班组之间开展文明环保大比拼,比比哪个班次能及时清理卸船机和传输皮带设备的积粉积煤,让码头面保持“清洁如镜”;组织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定期清洁码头700米堤坝两侧的杂树枝和杂草。通过一张“网格化”管理让环保融入日常工作细节,覆盖码头全区域。
“燃料码头的变化太大了。以前,办公桌上天天一层煤灰,窗户一年四季都不敢开。现在,煤灰没了,空气也清新了,随时都能推开窗户换气。”燃料部主任周继朋由衷地感叹道,“电厂煤场全封闭改造正在加班加点实施,竣工后,码头会更加洁净。”
为守护一江碧水,马鞍山电厂知重负重、攻坚克难,持续打造绿色标杆码头,让“美丽码头”成为“美丽神皖”的亮丽窗口,精心绘制了一幅绿色生态画卷。
【责任编辑:张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