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綦江区:检察官为残疾未成年人“送教上门”
检察官和村干部一起上门核实残疾未成年人情况
8月31日,“莎姐”唐小岚为小佳上开学第一课
聚焦保障残疾未成年人受教育权,重庆市綦江区检察院向当地教委发出检察建议。截至目前,綦江区2021至2022学年666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中,79名未入读义务教育学生已全部得到有效安置,实现安置率100%。
“受教育是每一个未成年人的权利,你们也不例外。”日前,重庆市检察院第五分院、綦江区检察院“莎姐”讲师团来到綦江区石壕镇青坪村,为该村残疾女孩小佳上了一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
全面调查——残疾未成年人就学存在监管盲区
“小佳怎么不去上学呢?”今年5月,綦江区检察院在办案中发现,辖区内一名残疾少年小佳未复学,辍学在家已达四年之久。
“娃儿下半身瘫痪,她爸妈常年在外打工,我们两个老年人腿脚不好,送去上学不方便。”家访时,小佳的奶奶道出了苦衷。
“娃儿的教育不能停下来,如果确实因为身体原因去不了学校,现在可以送教上门。”了解情况后,检察官向小佳奶奶耐心地讲解了残疾未成年人就学相关政策。随后,该院向教育部门反映了情况,綦江区教委组成专门工作组入户劝返复学。
5月底,小佳原来就读的学校及时为其办理了复学手续,制定了送教上门方案,现已多次送教上门。
“全区是否还有其他残疾孩子未入学?”为此,该院检察长钟晓云抽调6名未检、公益诉讼部门干警组成联合办案组,通过电话核实全区适龄残疾未成年人入学情况,对筛选、比对出的重点对象开展入户调查核实,并走访教委、民政、残联、特殊学校等多家单位,基本摸清了全区适龄残疾未成年人入学情况。
多方联动——一人一策推进落实
“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的残疾未成年人并非个例,涉及多种情形。”钟晓云告诉记者,通过走访调查,检察官们还发现,部分回户籍地进行康复治疗的残疾未成年人成为了入学监管的盲区。
“原来在区外就读的残疾未成年学生,为方便进行康复,要回到户籍地进行康复治疗,这种情况下,教育部门跨区掌握学生的就读情况相当困难。”钟晓云说。
7月5日,经上级检察机关批准,綦江区检察院向当地教育部门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书。建议书中特别强调,教育部门建立健全区外就读残疾儿童、少年失学辍学信息和情况报送机制,及时动态掌握区外就读学生的情况。
检察建议发出后,綦江区教育委员会成立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学籍系统和实地摸排情况,为48名在区外就读或拟在区外就读的残疾学生建立专门台账,一人一策推进整改落实,帮助落实就近入学,还联合区残联送康复上门、送教上门。
分类施策——视障儿童就学难题排除了
视力残疾未成年人的就学问题,也是该份检察建议书关注的重点之一。
“检察官叔叔,我不想一直待在家里,我想上学。”今年5月,8岁的视障儿童小鑫向上门调查的检察官薛强强吐露心声。
“孩子想读书,想学音乐,可去城里读书必须得有家人陪读,我们家条件不允许。”对于小鑫至今仍未上学的情况,小鑫妈妈显得很无奈。
原来,綦江区的学校没有招录、培养盲人的师资,且不具备招收视力严重残疾学生的条件。因此,该区盲人学生通常只能到83公里外,位于主城区的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就读。
“像小鑫这样的视障孩子,早期教育很关键,如果他们能够学习文化知识和一技之长,以后能更快地适应社会。”随后,綦江区检察院对全区视力严重残疾的儿童、少年就读情况展开深入调研,逐一摸清其中8人未上学原因,督促教育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分类施策。
具体而言,对因年幼生活不能自理未到重庆主城上学的,先就近入学、送教上门;对因家庭贫困无力支付到重庆主城陪读费用的,帮助申请助学资金;对因家长意识不到位未及时入学的,“点对点”入户劝返复学。
“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但孩子能正常上学,就迈出了一大步。”9月1日,孩子如愿进入家门口的一所学校就读,这让小鑫妈妈激动不已。“音乐老师说孩子听力特别好,音乐方面有天赋,我们对他的未来充满希望。”
截至目前,綦江区2021至2022学年666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中,79名未入读义务教育学生已全部得到有效安置,实现安置率100%;此外,綦江区检察院还督促9名失学辍学残疾学生重返校园。
据悉,当地教委正在牵头起草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压实教委、民政、残联、团委等相关部门及村(社区)、学校等单位的责任,推动全区形成信息共享、协同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