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碰撞睁监督“天眼”

日期:09-14
信息化

原标题:数据碰撞睁监督“天眼”

重庆市长寿区纪委监委开发码上监督系统,充分发动群众对惠民政策落实、“一事一议”等情况进行监督。图为该区纪委监委干部引导群众使用系统查询村集体“三资”情况。彭俊华摄

重庆市长寿区纪委监委开发码上监督系统,充分发动群众对惠民政策落实、“一事一议”等情况进行监督。图为该区纪委监委干部引导群众使用系统查询村集体“三资”情况。彭俊华摄

苏州市纪委监委干部运用信息化手段分析研判问题。王宇杰摄

本期嘉宾

王川红四川省成都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刘乐明江苏省苏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胡文军重庆市长寿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群众主动参与监督积极性不高、渠道不多;监督仍存在面宽点弱、力量分散的问题,各类监督贯通协调不够,没有形成监督合力……破解这些基层监督难题,加强信息化建设是重要抓手。各地纪检监察机关坚持问题导向,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延伸监督触角、丰富监督主体、提升监督效率、拓展监督内涵、形成监督合力的有效途径,不断规范小微权力运行,提高基层监督的精准化、规范化水平,推动监督下沉落地,融入基层治理。实践中,各地面临哪些问题?做了哪些探索?我们采访了三位地市纪委监委负责人。

建立规范小微权力运行的“数据铁笼”,将零散信息整合起来,推动监督融入基层治理

记者:如何认识加强基层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王川红:加强基层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现实需要。成都是特大城市,其基层监督更需要借助科技手段,适应数据时代需求,提升精准监督质效。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整合基层监督体系,提供基于地域位置的信息公开、政策查询、投诉建议、反馈查询、监督公开等功能,方便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基层监督中来。另一方面,借助数字乡村、智慧社区、数字政府建设成果,可以补齐各类监督协作机制衔接不畅等短板,让监督下沉更深、落地更稳,释放监督治理更大效能。

刘乐明: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是将监督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建立一整套规范小微权力的“数据铁笼”,使“三不”一体推进在基层有更多的制度性成果和更大的治理成效。一是有利于整合协同监督力量。基层监督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明晰各自职责,推动基层监督体系在系统中融合,形成监督合力。二是有利于提高监督精准化程度。通过对小微权力运行数据进行分析研判,能找准突出问题和规律特点,为专项监督、专项治理提供靶向。三是有利于促进小微权力运行透明、拓宽群众参与监督渠道。群众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了解基层小微权力运行的具体情况,既保障了知情权,又为群众主动参与监督打下坚实基础。四是有利于激发基层监督治理效能。根据监督发现的问题,梳理小微权力运行廉政风险点,推动职能部门在业务系统中嵌入监督模块,以强监督促强监管。

胡文军:从基层实践看,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制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督力量不足和信息不对称。加强信息化建设,既有利于打破数据壁垒,联通信息孤岛,实现各类监督贯通,形成监督合力,又有利于依托大数据采集、分析、挖掘技术,将一些零散的人、财、物、事信息整合关联起来,更为直观高效地发现问题,实现主动监督、精准监督,提升监督质效。同时,也是顺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大势,推动监督下沉落地,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到监督中来的重要方式。

持续完善基础保障、数据交换体系等,做到外部数据共享、内部流程贯通

记者:基层信息化建设和运用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有哪些解决之道?

刘乐明:基层监督数据的共享交换体系还需持续完善。村(社区)小微权力数据还不能做到及时全面公开,部分资金和项目数据没有实现整合,基层信息化监督平台与其他民生服务平台需要进一步打通;对基层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跟进监督的方式方法还需持续优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向基层放权赋能带来的变化,涌现出很多新问题、新挑战,如何实时调整信息化监督策略和监督规则,形成及时有效的信息化监督方案,切实推动基层监督顺应新变化新情况“精准点穴”,还存在一定差距;镇村监督力量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还需持续加力。如何充分调动基层监督积极性,提高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主动监督的质效,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另外,对于基层监督信息化的规律性研究和系统性总结还不够。为此,我们加大信息系统和各类数据整合力度,对群众新诉求以及基层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运用大数据进行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制定监督方案,力求基层监督信息化与群众需要和客观实际保持同步。分类分层组织平台使用培训,制定发布平台应用指南和典型案例,培树基层监督信息化示范点,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持续深化规律性研究。

王川红:推动信息化建设不力现象还比较突出,比如,一些单位对纪检监察信息化工作关注不多、支持不够,不愿主动创新,对安排部署的信息化工作落实不到位;重建设、轻应用问题仍然存在,个别单位对建好的信息查询等系统不想用、不会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纪检监察信息化应用工作机制;基础保障薄弱,仍存在基层信息化机构虚设、信息技术人员和科技装备保障难以到位、人员编制挪作他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一步加强组织保障,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让主要领导带头学、带头用,主动关心协调解决信息化建设中人员配备、资金保障等问题。持续强化队伍建设,明确要求信息化工作责任单位配齐配强专职人员。不断优化平台功能,加快推进全市纪检监察内外部监督数据资源库一体化建设,倒逼基层提高对平台的应用。

胡文军:一些负责人对信息化建设在纪检监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比如有的认为信息化无非就是推进电子化、无纸化办公,认识比较肤浅;有的认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运用太复杂,不愿学不肯用,甚至持排斥态度。在形式和功能上比较单一,集成化程度不高,表现为APP等种类繁多,不够统一,资源不够集约高效。此外,一些基层纪检监察机关与职能部门的信息平台尚未实现对接,自身也尚未建设专门用于监督检查的信息搜集系统和数据库,因数据体量不够大而难以形成数据支撑,从而导致挖掘潜力不足,分析不够精准的问题。因此,要从思想认识、信息化建设和使用管护水平、平台整合融合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提升。

贯通内外部监督数据,建设基层信息化监督平台,以数据贯通推动监督贯通

记者: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基层监督质效,有哪些积极探索?

胡文军:我们开发政治生态智慧监督系统,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精准描绘全区政治生态全景图、各单位政治生态具象图、政治生态变化趋势图和政治生态净化图。探索建立码上监督系统,生成各单位专属二维码,实现惠民政策码上知、服务事项码上查、腐败问题码上管,将监督终端放在群众手中。用好用活党员干部亲属涉权系统,对党员干部在惠民政策落实、财政类项目和政府采购中是否存在优亲厚友、虚报冒领等问题进行动态监督,确保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管好做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纪实系统,先后上传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落实主体责任等材料1378份,实时反映相关信息,压紧压实“两个责任”。

刘乐明:我们在贯通内外部监督数据方面,建设了大数据资源中心。横向上,将“四项监督”数据与审计、财政等外部监督数据相贯通;纵向上,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数据与大数据资源中心对接。在建设基层信息化监督平台方面,逐步建成“以公开公示为基础,解决群众诉求为目的,推动监督落地为内容,数据分析研判为支撑”的基层信息化监督平台。在运用监督数据模型主动发现问题方面,开发低保金、医保基金等14个领域60个监督模型,分析各类小微权力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在健全配套工作机制方面,完善基层监督信息化平台使用通报制度、操作指引细则、考核办法和典型案例集。选取医保基金、行政审批、住建等三个领域,探索将监督规则嵌入权力运行信息系统,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

王川红:我们开发“交互式”数字监督模型,打造全市信息化监督平台。自2019年起,市纪委监委分三步打造全市信息化监督平台。第一步是构建信息化监督平台基础框架,开发扶贫、民生、执法以及工程项目等专项监督子系统,打造市纪委监委监督工作信息化监督体系。第二步是各区(市)县纪委监委、派驻(出)纪检监察机构,选择本区域、本单位监督重点,开发基层监督模型。第三步是在全市推广应用,逐步形成网络互通、数据共享的全市一体化信息监督平台。在此基础上,致力打通“孤岛式”监督数据壁垒,统筹全维度智慧监督合力。探索构建监督数据共享体系,把分散在不同单位、部门,相对孤立、离散化的各类监督数据信息汇集起来,实现监督数据信息的共享利用。目前已汇聚民政、市场监管等24个部门监管数据,初步搭建起跨部门协作、跨层级共享的监督数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突出政治要求,主动融入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以信息化促监督规范化、高效化

记者: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动监督更好融入基层治理,有哪些思考?

刘乐明:运用信息化手段,可以为群众提供更为便捷的监督渠道,将群众身边的问题矛盾及时解决在最小网格内,把群众的需求与监督工作更紧密地联结起来。我们将严格按照审慎稳妥的原则,创新建设支撑基层监督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集纳基层监督信息化应用系统,推进监督信息数据依法有序共享,通过监督建模、开展“小切口”专项治理,持续提升数据分析和实战运用能力,主动精准发现、处置问题,以信息化促监督规范化、高效化。坚持系统思维,借助信息化手段,同步开展常态化监督、阶段性专项治理、“数据铁笼”建设,推动监督工作拓面增效,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胡文军: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动监督融入基层治理,要突出政治要求,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把握信息化在基层监督中的职责使命和积极作用,保证信息化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要主动融入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运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推进监督信息数据共享,搭建衔接平台,构筑监督贯通的“信息通道”,促进各类监督贯通融合。要用信息化推动监督下沉,集纳基层监督信息化应用系统,推动问题反映一点必达、问题处理可查可追。要建立大数据分析系统,开展数据碰撞、比对,深度挖掘数据背后的事物规律、内在关联和问题疑点。要做实线下核查,确保监督更加精准有力。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运用信息化手段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本领。要坚决守住安全底线,确保信息使用安全。

王川红:要坚持“技术也是政治”的原则,以政治标准考量信息化工作的“时、度、效”;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加强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不能顾此失彼,防止片面依赖信息化建设来推进监督;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突出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此外,依托信息技术,纵向贯通纪检监察监督,横向融合党内监督与各类监督,形成一张立体化、强关联的“数字”监督网络。统一数据采集、存储、利用技术标准,建立跨部门、跨领域数据采集方法、途径,广泛采集基层监督数据,构建一条数据动态更新、分级共享利用的监督数据支撑链。建设统一的信息化监督平台,对内健全“四项监督”工作流程,对外建立业务协调机制和数据融合运用工作机制,构建内外汇聚、上下联动的监督体系。(本报记者李张光)

助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走实走深走稳 广安观潮丨党员不能当“好好先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