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藏地彩虹》:雪域架“心路”中华一家亲
《藏地彩虹》宣传片。
9月12日,由北京市选送、中国评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原创评剧《藏地彩虹》亮相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央视网和国家民委官网进行展播。
《藏地彩虹》宣传海报。
该剧根据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内科医生顾虹、北京援藏医疗队以及其他行业援藏干部的先进事迹创作而成。通过三代援藏人的故事,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西藏发展的关怀和投入,弘扬了“老西藏精神”,再现了藏汉一家亲的深切情谊。
《藏地彩虹》剧照。
从原来的“骑马”援藏,到今天的“组团式”援藏,一批批援藏人犹如一朵朵格桑花,在西藏落地扎根,给西藏人民带去帮助,老一辈修公路,新一代筑铁路,新时期医疗援建架“心路”……
剧中,在治病救人的同时,新时期的援藏医务工作者也进行着自我心灵洗涤,在感动于老一代援藏人“雪域高原几十载,献了青春献终身”高尚情怀的同时,化敬意为行动,谱写出一曲新时代民族团结的颂歌、“老西藏精神”的颂歌和生命光辉的颂歌。
该剧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结合浪漫主义、魔幻主义等艺术手段,有机融入藏族民间音乐、舞蹈、藏戏等艺术元素,是新时期评剧艺术与藏戏艺术的一次深度交流。
《藏地彩虹》剧照。
中国评剧院秉承精益求精的艺术创作追求,先后组织主创人员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多次深入西藏采风,对《藏地彩虹》进行多次修改提高。与顾虹医生一道到海拔4700多米的班戈县人民医院,见证顾虹为当地先心病患儿进行筛查;与当地援藏干部进行交流座谈,实地体验援藏工作、生活;与西藏藏剧团艺术家、藏族民间艺人等交流座谈西藏相关文化艺术,探讨剧目创作;了解援藏医疗历程和实际情况,走访当地藏族同胞,实地体验藏族人家的日常生活。
在故事情节上,《藏地彩虹》将焦点集中在援藏干部、援藏医生及医患关系方面,注重人物情感世界的细腻刻画。在唱腔上,着重突出评剧多个流派唱腔的艺术特点,在保持评剧韵味的基础上,突显地域色彩,强化戏剧张力。在舞美样式上,贴近现代的舞台表达,以虚拟写意的呈现方式凸显雪域高原辽阔广袤、天高云淡的地域特点。
《藏地彩虹》剧照。
《藏地彩虹》主创阵容强大,由文华奖和“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张明媛担任编剧,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熊源伟担任导演,国家一级作曲刘文田、王亚勋与著名作曲家赵石军、国家一级作曲戴锡英共同担任作曲和唱腔设计。演员阵容云集了剧院众多艺术名家和青年才俊,涵盖评剧白派、新派、魏派、马派四大流派。由国家一级演员,文华表演奖、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得者王平领衔主演。国家一级演员王丽京,国家一级演员孙路阳,国家一级演员、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最佳新人奖得主于海泉、王婧等都在剧中担任重要角色,众人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共绘“彩虹”。
《藏地彩虹》剧照。
评剧《藏地彩虹》自创演以来,先后参加了“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精品剧目展演”、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第五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等演出活动。2018年9月,应拉萨市委宣传部邀请,剧组参加“京藏一家亲,共筑中国梦”文化援藏项目,赴拉萨圆满完成三场交流演出。
剧评
辉耀汉藏同胞的友谊彩虹
大型原创评剧《藏地彩虹》以援藏医生方丹为线索,讲述了方丹和同仁在藏族聚居区开展心脏病筛查和手术治疗的故事,表现了藏汉同胞之间的血脉联系。
《藏地彩虹》以彩虹为象征,着力刻画了民族团结和人间大爱这一主题。戏剧以三代人的人生际遇,展示了汉藏民族鱼水相依、水乳交融的关系。方丹的父亲和德吉阿妈的故事是在新中国甫一成立,以修筑青藏公路连接西藏和内地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筋骨一样“天路”的刚性连接和血肉一样亲密的柔性连接,成就了那个年代的丰满记忆。方丹、加措、梅朵,是改革开放时代第二代汉藏友情的建立者。因为有前一代人打下的基础,这一代年轻人的事业和人生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也有了更为广泛的连接。达瓦和梅朵的孩子,则如花之蓓蕾、如鸟之雏翼,他们是未来的的希望和力量。三代人在命运的生死考验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这正是历经考验的汉藏民族关系所蒸腾出来的友情彩虹。
《藏地彩虹》剧照。
必须提及的是,《藏地彩虹》始终将叙事放置在藏族聚居区的文化背景中推进。雪山、圣湖是自然的标识,佛寺、藏袍、哈达是器物的标识,藏舞、藏歌、藏戏是人的标识。尤其是藏戏说唱,事实上具有了歌队的功能,不仅从形式上增加了神幻、浑朴的藏文化标识,更重要的是,其唱词映射戏剧情节,点化人物内心,成为戏剧行进的机杼之力。“巍峨的雪山啊强壮体魄,湛蓝的湖水哟洗涤心灵”“医者的仁心啊融化冰川,奔腾的江河啊荡涤瘟神”。正是在那样一种场域中,地上的“天使”和天上的彩虹,才互相辉映,合二为一,楚楚动人、撼人心魄。
《藏地彩虹》剧照。
《藏地彩虹》是中国评剧院在现代戏创作方面的一次重要尝试。近年来,评剧现代戏整体创作面临着多重考验和挑战,《藏地彩虹》是一次负重前行,也是一次大胆突破。这台戏在两方面的探索值得重视:一是将时代英雄的形象放置在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背景中进行塑造和描绘,是将文化底蕴融入戏曲冲突的一次尝试;二是在保持现实主义主题创作的同时,用现代主义的视角进行描述,希冀获得英雄主义艺术内涵的新表达。这种探索给人启发和思考。(杨晓华作者系《中国文化报》周刊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