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双碳”目标到底该么实现?长三角这个城市先打了个样
自2020年9月中国领导人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来,顶层设计频频发力,围绕碳排放作出密集部署。
对此,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曾一语点中关窍:“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十四五’期间非常关键。”
时值“十四五”开局,大力推动“双碳”进程,加快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推动工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既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也是积极承担全球责任、提高国民环境福祉的必然举措。
目前,全国各地已经陆续行动起来,着手制定本省市的“双碳”政策及行动计划。9月1日,国家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的通知》,再度为各地方“双碳”工作方案和实施路径提供了意见指导。
一场“双碳”引发的生产要素大转移和发展方式大变革正在上演。高碳排放的资源型企业和城市不转型,必将面临“沉没”的风险。反之,积极探索转型零碳发展模式的企业和城市,也将迎来百年一遇的腾飞机遇。
1
“双碳”的实现需要一个“大脑”
以占国土2.1%的面积,集中了全国约25%的经济总量和25%以上的工业增加值,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当之无愧的重要引擎。
从2018年11月中央高层宣布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社会经济进入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探索出一条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相得益彰的新型的发展道路。
公开数据显示,过去5年里,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GDP增长62%,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增长54%。这样高度聚集的发展特点,使得长三角碳排放集聚度非常之高,碳排放总规模偏大。据不完全统计,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占到全国碳排放的20%左右。
整体来看,在具体推进“双碳”目标的过程中,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面临着至少以下几种难题:
一是,长三角能源消费总量还在持续增加,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会对能源消费提出更高的要求,经济发展要求与碳中和目标互为约束;
二是,长三角地区城市众多,排放和用能主体多,碳排和能耗难以精准统计,无法形成地方政府的“碳账本”;
三是,各个排放源之间形成信息的孤岛,每一克碳都没法实现闭环管理,需要依靠人工管理,耗时耗力,还容易被篡改,很难实现统一的碳管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缺乏抓手。
前不久,《江苏省生态环境厅2021年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计划》印发,这是全国首创省生态环境系统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年度工作计划。
这份文件显示,江苏省欲推动构建“1+1+6+9+13+3”碳达峰行动体系,建立碳减排监测统计考核体系,督促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或排放1.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以上企业开展碳排放报告,建立全省重点耗能企业碳排放情况数据库。至此,江浙沪集齐,都已出台相应详细行动规划。
区别于农业社会传统的人力畜力,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出现了“能源资产体系”这一概念。而今,在新工业时代,在双碳指标的约束下,从管理能源到管理碳,视角、手段、体系都需要深刻调整甚至推倒重来。
更直接来说,像长三角这样地区及城市,到底如何合理规划“双碳”进程,如何实现碳排与能耗的实时监测与合理控制,如何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转变方向,加速走向零碳发展,亟需一个实时、精准、科学的碳管理机制作为“大脑”,来为“碳资产管理”决策提供指挥参考。
2
“第一个吃螃蟹”
战国时期,锡山脚下,秦将王翦的军士埋锅造饭,掘地而得古碑,上刻有十二字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无锡”由此得名。
两千年后的今天,无锡已经成长为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破万亿元(2017年)的普通地级市,最新人均GDP高居全国首位。2020年,无锡经济总量约1.23万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46.5:52.5。
不过,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相似,无锡经济总量与能源消耗呈现正比关系,能源消耗较大且依赖化石能源。但由于能源资源禀赋局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缺乏,大量用电需求要依靠区外供应,能源转型挑战重重。
无锡是高收入经济体、也是高排放经济体。在未来,要成为一个高收入经济体、低排放经济体,是硬脱钩所面临的挑战。
大约是“不破不立”,又似乎是冥冥之中承接着“天下无碳”的使命,无锡成了长三角地区“第一个吃螃蟹”的地方政府。
2020年3月,无锡在全国城市中率先提出了打造“零碳城市”的工作目标。2021年5月19日,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挂牌成立“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
时隔3个多月,2021年9月6日,无锡高新区又携手远景科技集团(以下简称“远景”),正式上线了国内首个政府级方舟“能碳双控”管理平台。“我们就是要在碳中和这场能源革命的洪流中,打造一艘方舟。”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说。
基于远景EnOS智能物联操作系统,方舟“能碳双控”管理平台,能够把产生碳排及中和碳排的数据都接入云端,并以一个智能大屏作为展示媒介,实时观察电、暖、气、热以及可再生能源等各项数据,并实现碳排放指标的可跟踪、可分析、可视化,建立统一的碳数据、碳指标管理。实现区域内能耗、碳排全流程实时统计、精准跟踪和及时预警,构建企业、园区、政府数字化碳管理体系。
在企业侧,方舟“能碳双控”管理平台能够实现实时盘查全价值链碳排放数据,打通各项数据申报,持续跟踪自身能耗及节能项目,一键采购绿电、绿证,连接碳市场,并结合能源管理降耗减碳,实现碳中和闭环。
“这个平台可以帮助地方政府更加实时地去掌握本辖区内的碳排放以及能耗的实时核算和统计,同时也可以帮助政府及时地识别出高排放、高耗能的行业和企业,可以及时预警,调整政策以及后续产业发展方向。”远景零碳业务总经理孙捷说。
按照无锡方面与远景的合作规划,无锡高新区首批约200家企业计划接入“能碳双控”方舟管理平台,并逐步向全区、全市拓展,将构建企业、园区、政府碳排放数字管理体系,助力无锡高新区绿色发展。
3
“碳中和不仅仅是能源的事”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曾说过,“碳中和不仅仅是能源的事,它与产业链等方方面面都有关系。”
无锡何来的底气能敢为人先?除了政府层面对减碳的决心和对方舟“能碳双控”管理平台的信心,还源自资金和技术这两股力量对零碳产业培育的保驾护航。
9月6日,远景与红杉中国共同成立的远景红杉碳中和基金无锡高新区。这是国内首支百亿规模的碳中和基金,主要投资领域为全球碳中和领域的领先科技企业,通过基金的产业虹吸效应,赋能加快形成碳中和技术和低碳产业链聚集。
此外,为了更好地保障“双碳”创新技术持续为产业及城市提供驱动力,帮助无锡政府在“双碳”排放指标约束下实现高质量发展,远景和红杉还在无锡落地了“远景零碳数字创新中心”和“红杉低碳科技产业孵化中心”。
无锡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吴区委书记蒋敏对此有着更为精到的总结——技术赋能、资本赋能、市场赋能、生态赋能、政策赋能。
蒋敏认为,无锡高新区如今“一基金两中心一平台”的布局,是在不仅有利于在无锡高新区形成高质量的低碳产业创新生态,还能把无锡高新区打造成低碳行业应用示范地和绿色技术策源地,更有利于构建企业园区、政府、碳排放数字管理体系,为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碳新路做示范、当标杆。
对此,张雷则表示,美好的城市应该有美好的绿色发展愿景,在碳中和这场能源革命的洪流中,携手更多零碳技术伙伴,打造这样一艘迈向零碳的方舟,是远景作为一家企业要承担的责任。
远景自2007年成立以来,已经发展为全球领先的绿色科技企业,在美国、德国、丹麦、新加坡、日本等20多个国家设立了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引领着全球绿色科技创新与最佳实践。
2019年,远景加入“RE100”全球倡议,成为中国内地首个承诺2025年实现100%绿色电力消费的企业。2021年4月22日,远景又公开宣布将于2022年底实现运营碳中和,2028年底实现全供应链碳中和,是承诺最早实现全供应链碳中和的中国企业之一。
4
地区碳中和转型的“内陆模式”和“沿海模式”
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希望天下没有能用于制造青铜兵器的锡,天下从此得到安宁。两年前后的今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依旧没有改变。
在双碳目标之下,全国各地积极探索低碳、零碳转型的城市,绝不只无锡一个。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张雷在的《抓住碳中和历史机遇,加快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议案中提出,在各行业各区域制定自己的碳达峰与碳中和时间表与路线图的基础上,更需要分析该领域碳中和的关键技术路线和生产装备。
和无锡的情况不同,中国的三北地区(东北、西北、华北)既有较多高耗能、高排放的煤化工、钢铁等产业,能碳双控的压力较大,但同样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占到全国的72%、61%,如何把绿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如何摆脱化石能源依赖,如何借助碳中和大势升级产业能力、打造新工业体系,是三北地区把能碳双控压力变为高质量发展机会,甚至塑造中国新一轮工业版图的关键。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就正与远景等企业共同规划打造零碳产业园,开展智慧储能、换电重卡、绿电制氢、绿氢化工等项目,探索一条经济发展和脱碳转型并行的道路。
如果将三北地区的脱碳特征及路线归结为“内陆模式”,那么像无锡这样位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能耗巨大但能源资源不足地区的“双碳”进程,则可以归结为“沿海模式”。此次无锡在碳中和路径上的探索,很大程度上可以为沿海地区“双碳”目标的推进提供样板参考:
一是形成地方政府数字“碳账本”。地方政府只有实时掌握碳排和能耗的动态变化,才能精准施策,兼顾发展与降碳。
二是形成完整的碳中和产业生态与创新生态。从落地样板项目、资金支持到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孵化,基于无锡现有产业结构特征,远景、红杉与无锡的合作深入至产业培育的上下游,环环紧扣,有始有终,有利于加快形成各环节互促互进的零碳产业生态。
三是形成一套沿海地区“碳中和”产业发展与管理标准。以无锡为参照,可以总结出一套沿海地区构建区域碳管理、碳服务的行业标准,归纳深化各类零碳技术在区域内的应用经验,为深入推进区域产业集群绿色化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提供经验支撑。
“远景方舟平台不仅能帮助无锡做好碳管理的顶层设计,还能成为碳管理领域的‘安卓’操作系统,把无锡所有企业、园区的碳资产通过物联网平台集中在一起,通过开放数据接口,鼓励孵化器的创新机构在平台上开创新技术和应用,不仅为无锡的零碳战略开发产品,更为中国和全球的零碳转型做贡献。”张雷表示。
在地方政府实现碳中和这条路上,无锡已经先行一步,或将成为全国沿海地区城市零碳转型可参考的样本。
责任编辑:王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