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块碑、一份文件、一个家庭——云南民族团结故事
来源:云南发布
“只要跟党走,总有一天公路会挖到山顶上;总有一天会用铁牛来犁地;总有一天会过上白天黑夜都光明的日子。”
多年前,云南景迈山上的布朗族村民苏里亚,作为少数民族国庆观礼团的成员之一,在首都见证国庆盛典。回到家乡后,他召集族人说出三个梦想。
现在,梦想早已实现
不仅在景迈山
在云南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区
平坦大道取代了坎坷山路
敞亮新居取代了低矮茅屋
……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
云南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丽江至香格里拉的高速与金沙江伴行(7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各民族一心一意跟党走
“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园内,有块1951年立下的民族团结誓词碑,上面刻有当时普洱专区多位民族代表立誓后,用汉语、傣语、拉祜语写下的签名。这块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
位于云南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园内的民族团结誓词碑(9月2日摄)。新华社发(白马辛荣摄)
栉风沐雨,历久弥坚。民族团结誓词碑见证了云南各民族群众的团结一心、友爱互助。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拉玛·兴高说,这块碑翻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是云南各族人民一心一意跟党走的真实写照。
居住着20种少数民族群众的昆明市盘龙区鼓楼街道桃源社区,成为民族团结服务型社区“领头羊”。
拉玛·兴高说,“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始终没有弱化,各民族始终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始终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洪村的佤族群众唱响《阿佤人民唱新歌》(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村村寨寨,哎
打起鼓敲起锣
阿佤唱新歌
……
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
成为边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如今
“党的光辉照边疆,各族人民奔小康
酿出米酒香万里,富裕不忘党中央”
的歌声传遍四方
8月20日,沧源县班洪乡班洪村的佤族群众身穿节日盛装,敲响佤族木鼓。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党的民族政策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1949年8月1日,中共滇西地方工作委员会、人民自卫军指挥部发布了《告滇西少数民族同胞书》,提出了十条民族政策。这是云南党的地下组织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开发布的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文件,是党的民族政策落地云南的一份开创性宣言,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和滇西北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云南始终坚持把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与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推动民族工作不断创新发展。拉玛·兴高说,云南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不断健全完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
云南坚持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协调民族关系,初步形成比较完整、具有云南特点的民族法规体系。截至2020年,云南相继出台了涉及民族工作各方面的法律法规共222件,使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发展有法可依。
在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村民在广场上休息(2020年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
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我们家是四代同堂,25口人中有5个民族,亲人们和谐相处,幸福快乐。”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75岁的藏族老人和万春掰着指头,谈起家里的幸福团结故事。她的丈夫,78岁的纳西族老人和明志坐在一旁,面带笑容。
和万春的家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启别村。她与和明志有3个儿子、2个女儿。大女儿和金梅与丈夫和国昌是藏族,他们的儿子此里扎史娶了一位傈僳族姑娘;二儿子和金光的媳妇和凤莲是纳西族,他们的大女婿是白族;小儿子和金华娶了汉族姑娘杨飞……
“家人们和谐共处。”和万春说,根本原因是党和国家民族团结的好政策。和万春一家是无数个团结幸福家庭的缩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截至2020年,云南实现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和脱贫攻坚“双融合、双促进”。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拉玛·兴高说,云南民族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不断取得新进展。
在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扶贫工作组组长罗志华为村民理发(2020年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撰文:王长山吉哲鹏字强杨静
编辑: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