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教育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9月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解读《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意见》明确,到2025年,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实施、社会参与的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更加完善。学校健康教育时间切实保证,健康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办学条件达到国家学校卫生基本标准。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研判、精准管控、应急处置等能力显著增强。学生健康素养普遍提高,防病意识和健康管理能力显著增强,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
到2035年,学校卫生条件、体育设施、健康教育和健康素养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建成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要求,形成高质量的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体系。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健康教育教学是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意见》提出了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明确健康教育内容、落实课程课时要求等8个方面举措。在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方面,以中小学为重点,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完善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主题教育为重要载体、以日常教育为基础的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健全学生健康素养评价机制,纳入教育评价改革,形成学校全员促进、学生人人健康的良好氛围。
健康教育内容要明确,构建分学段、一体化健康教育内容体系;修订《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同时,落实课程课时要求,完善课程安排,系统设计教学标准、师资配备、评价体系、制度保障,确保各级各类学校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在拓展健康教育渠道上,构建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鼓励开展健康知识竞赛、健康技能展示等,每年举办全国学校健康教育成果展示。学校要保障食品营养健康,配备有资质的专(兼)职营养指导人员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学生膳食营养监测,实施学生营养干预措施。
在增加体育锻炼时间方面,各校要严格落实眼保健操、课间操制度,提倡中小学生到校后先进行20分钟左右的身体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此外,《意见》还提出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生命教育、亲情教育,增强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意识。加强重大疫情、重大灾害等特殊时期心理危机干预,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大学校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引导学生养成健康行为习惯,保持勤洗手、常通风、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科学就医用药、不滥食野生动物等日常健康行为和习惯。
责任编辑:薄晓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