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热评丨不设重点班学校还应“因材施教”
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有关部署要求的第一个学期。8月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要求下大力气做强做优校内教育,切实做到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新学期开学后,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法律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切实做到均衡配置师资。
与之前的减负单方面强调“校内减负”不同,“双减”强调在从严监管校外培训机构的同时,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以实现对学生的“整体减负”。
均衡编班,不设置重点班,是落实《义务教育法》之举。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这确保每个学生享有平等的学校教育资源,而不是把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
不设置重点班,部分家长是否会产生如何实现“因材施教”的疑虑?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情况,有的学校以“因材施教”为名,推进分层走班教学,但分层教学实质就是快中慢班,还是按成绩“分层分班”。如何既做到均衡编班,又关注学生的不同情况,是“双减”要求下,学校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疏导家长对校外学科培训需求面临的现实挑战。
部分家长之所以送孩子去校外培训机构,除了这些机构制造焦虑因素之外,还确实存在因孩子在学校“跟不上”,或者“吃不饱”而寻求校外培训的需求。疏导这部分需求,就需要学校教育更加个性化、多元化。
一方面,要严格控制班额。班额过大,变为大班额、超大班额,一个班里的学生数量太多,就很难开展个性化教育,影响整体教育质量。
另一方面,要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尤其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自主权,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
在今年年初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提出,“要注重差异化教学,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帮扶。”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方式,进行个别化指导,不能对学生提出“一刀切”的要求。
当然,要推进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还需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不能只用一次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结果评价,把学生比出高低,而需强化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即重视学生自身的成长过程、发展与进步。
(文丨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