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面实施“十二项工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8月24日10时,中共黑龙江省委举行解读《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新突破的决定》新闻发布会。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
《决定》对接国家“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衔接省“十四五”规划、农业强省规划,紧扣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分三个阶段提出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底,建成农业强省,垦区和具备条件的市县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新突破;到2035年,垦区和具备条件的市县实现更高水平的农业现代化,全省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决定》明确了“12545”重点任务。“12”就是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全面实施粮食安全保障工程、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现代畜牧业发展工程、农产品加工业升级工程、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数字农业建设工程、农业绿色发展工程、农业品牌创建工程、农业对外开放与合作工程、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北大荒“三大一航母”建设工程等现代农业“十二项工程”,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第一个“5”就是围绕乡村建设,积极开展村庄规划引领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行动、乡村善治建设行动、乡风文明建设行动等“五项行动”,推进农村现代化实现新突破;“4”就是围绕促进农民增收,深入实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计划、乡村产业富民计划、创业就业扶持计划、改革赋能增收计划等“四项计划”,确保“十四五”期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第二个“5”就是围绕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五项机制”,包括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建立人才资金科技“三下乡”激励机制,健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健全垦区、林区融入属地发展机制,加快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据介绍,我省将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省建设方面将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
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深入实施“两藏”战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两区一带”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实施新“三品一标”行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实现粮食安全“三保”同步推进(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到2025年,粮食综合产能达到1600亿斤以上。以“两牛一猪一禽”为重点,加快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到202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力争达到40%,进入国内第一方阵。坚持以“两头两尾”为抓手,实施“百千万”计划,积极培育中药材、食用菌、杂粮杂豆、汉麻、渔业5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重点打造玉米、水稻、大豆、乳品、肉类、果蔬6个千亿级优势产业;到2025年,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集群规模突破万亿元,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
二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深入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年内要出台《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千方百计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开展资源保护、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建设、市场净化五大行动,到2025年,全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建设高端智能农机产业园区,发展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到2025年,粮食生产高质量机械化率达到8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71%以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快发展节水农业,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绿色及有机食品种植面积突破1亿亩。
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到2025年,发展示范家庭农场2万个,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150个。加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壮大专业化服务组织,到2025年,农业全程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要达到6000万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80%,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用好寒地黑土、绿色有机、非转基因三张金字招牌,加快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基础的农业品牌体系,到2025年,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达到70个、企业品牌达到290个,打造龙江好米、龙江好油、龙江好奶、龙江好肉、龙江好鱼、龙江好药材等亮丽名片,提升价值链,促进农民增收。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努力培育农业对外开放新优势。树立世界眼光,坚持出口导向,对标欧盟等国际标准,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竞争力,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