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病毒灭活率99.9%!华东师大重庆研究院这个“黑科技”除菌产品投用啦
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石墨烯介孔量子除菌喷雾产品在重庆火车北站地区投用。该产品病毒和细菌灭活率高达99.9%,采用石墨烯介孔量子材料实现快速消毒杀菌,自然光照进一步加快并增强病菌消杀效果。
作为华东师大与地方政府共建成立的第一个研究院,重庆研究院产学研成果转化工作已步入正轨,尤其在当下防疫抗疫急需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应用中,取得明显成效。
已在重庆北站投入使用
目前,重庆火车北站地区已经广泛使用了华东师大重庆研究院的石墨烯介孔量子除菌产品,“我们每天的消毒液用量非常大,市场上普遍使用的消毒液含有化学成分,有较大的刺激气味,长期在这种环境里面,对身体有一定影响,华东师大重庆研究院的产品无毒、无气味是我们比较看重的。”北站相关负责人表示。
▲重庆北站使用石墨烯介孔量子除菌产品
作为重庆重要的交通枢纽,重庆火车北站日均到发旅客18万人次。从站区看到,各进出口均设有红外线体温检测仪,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针对不同区域的到站旅客,严格落实防疫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在环境消毒方面,比如出站通道、隔离点、核酸检测点等重点区域,实行每两小时消毒一次,非重点区域每四小时消毒一次,中高风险地区班次实行每班次结束后额外消毒一次,境外旅客实行一人一消毒。”重庆火车北站地区综合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只需自然光就能快速灭菌
据华东师大重庆研究院介孔量子材料研发部技术负责人冯光博士介绍,石墨烯介孔量子除菌产品融合纳米介孔材料高效吸附、石墨烯消杀病菌、可见光催化等功效于一体,突破了传统光催化剂仅在紫外光条件下响应的限制,只需自然光就能快速灭活病菌,起到光防疫的作用,可广泛用于家居、医院、学校、高铁站、机场,以及商场等环境的消毒杀菌。
该产品核心技术依托华东师大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缺陷工程法制备的石墨烯介孔量子光催化材料,具有“国际独创、安全环保、高效合成”的技术优势。
▲光催化技术消毒灭菌技术原理示意图
“传统光催化材料仅在紫外光条件下(波长<400nm)发生有机物分解作用,无自然光催化效果。而我们的技术能够充分吸收利用太阳光(波长响应区间 200-1200 nm),并且在弱光条件(<0.1mW/cm2)下,亦可以迅速捕获细菌病毒,并将其分解,实现自然光下就能发生有机物分解作用。”冯光介绍,即使在无光条件下,石墨烯介孔量子材料在24小时内仍然可以实现病菌灭活。
与市面上常见的产品相比,石墨烯介孔量子除菌产品还具有效果持久的特性。“自然光照作用于催化剂,光催化反应就持续发生。”冯光表示,作用于病菌时,石墨烯介孔量子材料本身没有发生任何衰减、可持久不间断且稳定地起到杀菌消毒的效果,有效使用寿命可达 3-5年,而常见消毒液的杀菌效果,只能持续数个小时。
在持续杀灭病菌的同时,该产品还会持续释放负氧离子,应用在家居或公共场所,可使人们在更加安全健康的环境下生活与工作。
光催化灭菌由来已久
光催化技术作为灭菌材料,早在 2003年 SARS“非典”时期就有应用,采用紫外光照射,光催化剂对 SRAS病毒具有高灭活率。
在日本,光催化剂被喷涂在手术室地板及墙面,配合紫外线使用杀菌,其灭菌效果远优于传统的灭菌消毒技术。近年来,利用光催化剂进行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H1N1等病菌的防治屡有报道。
2020年4月28日,香港国际机场采用光催化抗菌杀菌技术,抗菌通道的内部表层设有光催化抗菌涂层,利用光催化技术,可实现遥距消灭人体及衣物上的病毒及细菌。
光催化技术在杀灭病菌方面被证明是一种高效、安全、友好的技术手段,在未来病菌感染、防护、治理领域显示出极强的应用前景。
“黑科技”还运用在这些领域!
因石墨烯介孔量子除菌产品采用的是可见光响应介孔量子材料,该材料还可以拓展出空气治理、污水治理、冷链保鲜、水产养殖及食品黄曲霉素与霉菌去除等农业上的应用。
在空气治理方面,室内空气中甲醛已经成为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污染物,特别是冬天的空气中甲醛对人体的危害最大。重庆研究院研发的华谱光蜂醛除净产品就可以实现室内弱光分解甲醛、甲苯、TVOC等有害气体,快速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推荐石墨烯介孔量子除菌产品搭配华谱光蜂醛除净产品,在新房装修及旧房翻新时使用。
▲重庆研究院所在的两江新协同创新区
此外,食品安全关乎国民健康大计,尤其是新冠病毒爆发以来,食品安全已经被提至全新高度,食品的消毒杀菌、保鲜,以及长途运输问题已经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重视。传统食品消杀、保鲜技术往往采用化学成分,导致药剂残留,影响食品口感。
重庆研究院采用可见光催化技术协同改性壳聚糖高分子保鲜技术,充分发挥光催化技术优异的消毒杀菌性能,开发一系列光催化保鲜薄膜等产品,并运用到果蔬生鲜等农产品保鲜,相比于传统保鲜膜,光催化保鲜产品具有绿色安全效果持久、可生物降解的特点。在食品消毒杀菌、保鲜、长途运输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华东师大重庆研究院科技处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