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古代清官廉吏|刘定逌 不畏强权 造福桑梓

日期:08-20
丞相清官

原标题:八桂古代清官廉吏|刘定逌不畏强权造福桑梓

刘定逌,字叙臣,一字叔达,号灵溪,1720年生于书香世家。清朝时期武缘县(今武鸣区)著名才子、教育家。自幼聪明,才思敏捷,参加童考、乡试常获第一名,扬名乡里,很受学官的赏识。乾隆十三年(1748年)上京参加会试、殿试,赐进士及第,任职翰林院编修。因不满朝中权贵弄权,30多岁回乡讲学至80多岁去世,造福桑梓,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家乡武鸣区太平镇葛阳村曾经有“武缘六十贡,葛阳半三十”之说。

刘定逌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中解元,乾隆十三年(1748年)成进士,授官翰林编修。在翰林院编修期间,刘定逌见兼任院长的丞相贪污腐化,仗势凌人,对这种贪官污吏,他特别蔑视。丞相举行谒贤礼时,有些喜欢阿谀奉承的人向丞相送礼,叩头跪拜。刘定逌极力反对这一套,他既不送什么礼物,也不叩头跪拜,只是依例拱手行揖礼,这就使丞相非常不满。

后来,翰林院的学生全部派了官职,唯独刘定逌没有得派官职。他在京都等了很久,可官职一事始终没有眉目,业师罗源汉见他整天闲着没事,就把他请到公馆里住宿。

有一天,丞相有事到罗公馆,罗源汉认为机会难逢,就劝刘定逌出来亮相,以求一官半职。但刘定逌不肯,不肯相见也罢,他偏偏在丞相到达时高声朗诵诗文,丞相派人来叫刘定逌出来相见,遭刘定逌拒绝,这就使丞相十分恼火,气冲冲地离开了罗公馆。回到翰林院,连夜就将刘定逌的名字从名单上勾掉,并立即派人传刘定逌问罪。刘定逌早就料到这一手,所以,当丞相气冲冲离开罗公馆后,他就立即卷起包袱匆匆的离开京都了。

当时,年刚37岁的刘定逌回到家乡武缘县,这对于曾经要以博取功名光宗耀祖的他是个致命打击,他曾憾恨地写道“千年成此恨,耿耿不能磨”,但他却没有因此消沉,而是采取了积极的态度:“授徒乡里,潜心于穷理尽性之学”先是在武鸣的葛阳学社的思恩府的明阳书院授徒,后又被广西的其他书院聘为山长。

到了嘉庆年间,朝廷派了一个官员到广西桂林做科举主考,当时的抚台张百龄叫刘定逌出席作陪。席间攀谈,那位官员对刘定逌十分仰慕,并问清了翰林名单中为什么没有刘定逌名字的原因。

当时朝廷正在追查处理丞相贪污案件,主考回去向嘉庆皇帝禀报了刘定逌的情况后,嘉庆皇十分佩服刘定逌的骨气,肯定了他有先见之明,就给他恢复了翰林院名额,并委派他为“道御史”。但刘定逌年岁已高,故辞不就职。

嘉庆十一年(1806年)刘定逌病逝,终年86岁。清朝大学士蒋攸铦跟刘定逌曾是忘年交,他在刘定逌的墓志中对刘定逌的道德和文章给予很高评价,说他的德行如“漓江之水,清且涟兮”,学问如“独秀之峰,高不骞兮”。(南宁市武鸣区纪委监委根据《壮乡鸿儒刘定逌》整理)

张报:初心不渝 对党忠诚 驻区市场监管局:紧盯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强化精准监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