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丨稻花香里话小康

日期:08-20
合作社

原标题:图片·故事丨稻花香里话小康

河池南丹县芒场镇巴平村用墨色稻谷在绿色田间作的“百年辉煌伟大复兴”艺术稻正茁壮成长。(叶砚霞/摄)

河池南丹县芒场镇巴平村用墨色稻谷在绿色田间作的“百年辉煌伟大复兴”艺术稻正茁壮成长。(叶砚霞/摄)

远处,风吹稻浪,梯田如画,高速公路“横空而过”;近处,黛瓦白墙,小楼错落,整洁宽阔的水泥路连接家家户户,孩童嬉戏感恩桥上,农人躬身劳作花海间……这里是袁隆平院士亲题的“南丹万亩绿色巴平米高产基地”——南丹县芒场镇巴平村。

“以前大家住在泥瓦房,一下大雨我就整宿睡不着觉,就怕水漫过田埂,屋子塌了,稻秧倒了,那就全完了。”提到以前的巴平村,村民罗德忠摇摇头。

水稻就是巴平村村民的命。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让巴平米久负盛名——10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巴平米”被当地土司进献朝廷,成为御用贡品。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为了让村民“稳得住、能致富”,当地政府部门在巴平米上做起了文章。巴平村党支部通过探索实践“党建+产业发展”工程,创新“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盘活“米经济”,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巴平特米”。在南丹瑶家生态农业合作社的引导下,“巴平特米”种植规模已由2010年的300多亩发展到2021年的11200多亩。

“以前卖米,现在也卖米,但生活完全变了样。”罗德忠说,“曾经巴平米产量低,价钱每公斤不到3元,现在亩产700多公斤,价格也翻了三四倍,而且供不应求,这几年水渠修好了,水泥路通到田头,家家户户住楼房,没想到我们也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该县纪委监委把乡村产业发展监督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乡镇纪委作用,聚焦乡村产业责任、政策帮扶、项目管理、资金使用等方面,强化监督检查,督促相关责任部门在产业定位、项目发展、产品销售等方面履职尽责,以铁的纪律护航乡村产业健康发展。

“我们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协调的原则,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科学培育发展多种特色产业,帮助群众实现稳定致富。”芒场镇纪委书记韦华双介绍,在巴平米的带动下,巴平村构建“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我们成功引进4家农业龙头企业进驻发展南丹巴平米、红心猕猴桃、油茶等特色优势产业。”当地全面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产业,补齐兴村链条,实现一村多业发展格局,巴平村逐步形成万亩梯田风光、稻香花海、巴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耕体验、农业观光等五大旅游点。“2020年,巴平村共接待游客7.46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13787元。”该县芒场镇副镇长谭会凡介绍道。

眼下,正是稻花飘香,百亩花田争艳的时候,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赏花避暑。“有客人就做饭,没客人就休闲,一年能挣上三四万元。”从走街串巷卖米到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64岁的黄金环借着巴平村农旅项目的兴起,成了村里最早开办农家乐的一批人。

巴平村的产业振兴,不仅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也留住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心。看着村里的产业风生水起,黄金环的儿子黄良毅选择留在家乡,成为花海景区里的一名货车司机,每个月工资4000多元,公司按时为其缴纳五险。

32岁的村民罗志发也决定不再外出务工。今年7月初,他到南丹县城参加了厨艺技能培训。“学好手艺后,我也想在村里开一家农家乐。”罗志发信心满满地说。

如今,巴平村里处处是风景,闲暇时刻,村民们喜欢在村里走一走、逛一逛。“2019年以前,这里还是一条臭水沟,我可以一跃而过。你看现在这条河多宽、水多清。”站在感恩桥上,看着潺潺流水,黄金环满脸的幸福:“小康小康,就是要生活越过越好,路越走越宽。”(南丹县纪委监委)

曝光!美政府正加紧“喂料”,针对中国! 实惨!他们刚把英国外交官护送到机场,就收到被解雇通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