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梦想今始成

日期:08-14
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

原标题:千年梦想今始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小康”的美好夙愿,使14亿多中国人增强了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具有500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理想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获得了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站上了新高点,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

第一,中国共产党用科学社会主义把中国千百年来的“小康”美好理想提升到“小康社会”社会理想的新高度。自古以来,“小康”就是中国人民的理想追求。早在《诗经·大雅·民劳》中就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记载,意思是人们世代劳作,最终目的就是过上“小康”日子。这表明,“小康”是中国人民对经济宽裕富足、生活殷实安宁的理想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用科学社会主义把中国传统的“小康”美好理想与“小康社会”的社会理想统一起来,进而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把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描述为“小康之家”。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这里的“小康之家”,不再只是个人或家庭意义上的美好生活状态,而是社会理想层面的宏伟目标,即“小康社会”。由此,中国自古以来“小康”的美好理想与当代中国“小康社会”的社会理想第一次实现了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诠释和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形象表达。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50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理想带向21世纪的历史新征程。社会主义作为与以往一切旧的社会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其实践探索充满艰辛和曲折。在早期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曾经涌现出一系列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社会主义制度实践。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列车”平稳驶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速路”。

从1982年到2000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步实现了从“解决温饱问题”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此期间,党的十二大首次使用“小康”的概念,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发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把50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理想带向21世纪的历史新征程。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锚定了新起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累了丰富经验。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既积累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也积累了党自身建设的经验,把一个建党时只有50多人的党发展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始终成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坚强领导核心。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磅礴力量。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群众观是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价值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以“赶考”的姿态,谨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始终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植根人民。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及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毫无疑问,这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了无穷力量。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编辑:刘岩

靠法律打击谣言网暴 安徽:挂牌督办5起民事虚假诉讼监督案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