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意调查逐渐沦为西方政治工具
随着美国推出“美国优先”的逆全球化战略以来,美国的国际形象一落千丈。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及其媒体仍沉醉于自封的“国际社会”幻想中,把自己的价值观标榜为人类价值观,把自己的舆论等同于国际舆论,动用各种手段给本国“贴金”,对他国进行抹黑。其中,民意调查就是其惯用的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的手段。在彭博社发布的“全球抗疫排名”中,逾3600万人感染、60万人死亡的美国,竟然成为“全球第一抗疫大国”。这背后体现的是西方国家的狂妄自大和傲慢,也表明民意调查等各类排行榜在西方已经沦为政治工具,失去了科学价值。
1824年7月,《宾夕法尼亚人报》进行了第一次“无党派偏见的”大选模拟投票,被视为民意调查的源头。由此算起,民意调查距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并在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术领域广泛应用,在西方选举政治和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西方所谓的选举政治归根到底代表的是政党斗争。从英国脱欧到特朗普胜选再到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西方民主模式中的政党斗争日益激烈并裹挟着民意。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民意调查机构开始参与政治斗争,成为西方国家内部政党斗争的工具,过去那种“无党派偏见”的民意调查正逐渐成为历史。与此同时,美国政党选举中的各种斗争、谩骂和攻击,早已让美国民众对两党轮流坐庄失去信任,“选举制”变成了“选举秀”,目的只为吸引更多民众眼球,获得所谓的选票。基于此背景而开展的民意调查,也卷入了政党斗争,既被歪曲的民意所误导,也被政党斗争所利用,只不过是政治游戏。
如今,民意调查更成为西方国家对外战略的一部分。各类所谓民间机构和中间立场的民意调查报告,在西方中心的主导下开展各种国际民意调查、排行榜,不讲科学,不顾事实,对西方国家进行各种美化,对非西方国家则进行丑化。
以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最新一轮有关中国的民调为例,民调结果宣称“美国国际形象反弹,中国国际形象依然呈负面”。这个所谓的“国际性民调”,仅在17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调查,而这17个国家和地区基本都属于西方阵营。如果去亚非拉国家开展民调,皮尤会发现中国的国际形象远远好于美国。但为了宣扬西方中心、白人至上,皮尤不会也不敢去做这种广泛而客观的国际性民调。
民意调查的初衷是希望借助数据反映民意。在互联网环境下,民意调查网络化,各类调查越来越多,人们也习惯了各种投票。推崇者认为,民意调查结果等同于个人政见或意志的集合,可以作为政党施政和外交战略的依据。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一方面,民意本身充满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在民意的形成过程中,政党、商业、媒体等都会施加一定的影响,从而使民意受到利益集团左右。
首先,民意调查的民意可能是被煽动的民意。无论是内部政党斗争,还是对外舆论攻击,西方国家擅长运用媒体煽动民众。一旦民众被煽动起来之后,这种所谓的民意就不是客观的。所谓民意调查就失去了应有价值。
其次,民意调查的民意可能是被误导的民意。部分西方媒体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报道中国,对中国进行选择性报道、片面性报道,甚至故意采用滤镜、剪辑、捏造等方式丑化、抹黑中国。这些报道会对民众产生严重误导作用,使得绝大多数西方国家民众要么根本不了解中国,要么所了解的中国都是片面的甚至负面的形象。对这种被误导的民众进行民意调查,其基础就有问题,遑论调查结果。
再次,民意调查的民意可能是被代表的民意。民意调查的调查对象选择关系调查结果,调查对象的选择性会破坏调查的公正性。例如,皮尤对中美国家形象的调查,调查对象选择集中在西方阵营的国家和地区,而对中国、对中国的友好国家、对广大亚非拉国家则不敢开展调查。这种在“小圈子”内部的调查结果,其所谓的“民意”是不客观的,真正的民意被少数群体代表了。
正是因为民意不再是客观的个人意见集合,且主观性和工具化越来越明显,所以我们在看待西方所谓民调结果时,必须要提高警惕。尽管民意调查在西方国家被作为民主的工具存在,但它同时也是政党斗争的工具,是对外搞文化霸权、意识形态霸权的工具,而不是民主本身,更无法代表真正的民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