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浙江在这方面要建成全球先进
为更好地推进“十四五”时期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省政府近日印发《浙江省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
什么是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持续产生领先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以强大实体经济为根基的高效创新生态系统,是若干个行业全球市场占有率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强、技术装备先进、创新能力强、绿色可持续发展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区。
《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发展生态更具活力,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重点标志性产业链韧性、根植性和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形成一批世界级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知名品牌、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标准,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全球先进制造新支点
制造业规模稳居全国前列,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优势产业全球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发展质量和效益达到领先水平。
全球智能制造践行地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以“未来工厂”为引领、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主体的智能制造群体不断壮大,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实现根本性变革。
全国创新驱动新典范
制造业创新投入强度保持全国领先,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构筑,高素质人才队伍更加强大,自主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发明专利数量大幅增长。
全国绿色制造标杆地
制造业碳达峰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能源结构绿色升级、产业结构低碳调整、生产方式低碳循环成效显著,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
全国营商环境最优省
全省营商环境便利度大幅提升,制造业成本持续降低,政策设计和实施方式与国际接轨,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关键指标
“十四五”期间,浙江将重点聚焦以下内容↓↓
发展重点与空间布局
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等。
巩固升级优势产业。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电动化方向发展;推动石油化工产业向炼化一体、绿色高端、智慧园区、本质安全方向发展;推动纺织产业向数字化、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厨电基地和智能卫浴基地。
谋划布局未来产业。谋划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第三代半导体、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柔性电子、深海空天、北斗与地理信息等颠覆性技术与前沿产业;围绕新一代基因操作技术、合成生物技术、再生医学等领域,研制一批重大生物技术产品;重点培育柔性电子材料、石墨烯材料、3D打印材料、超导材料等产业。
空间布局。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推动区域协同,构建“双核一带一廊”总体布局,联动海洋强省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形成全省全域陆海统筹发展新格局,打造4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5个优势制造业集群。
双核:杭州、宁波两大核心引领极。唱响杭州、宁波“双城记”,谋划打造高能级产业平台、数字赋能平台,不断在先进制造和数字经济上发力,努力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核心引擎。
一带:环湾区沿海产业带。以杭甬“双城”为引领,贯通温州、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设区市,发挥湾区、临港优势,强化海陆联动,港产城湾一体化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经济。
一廊:金衢丽绿色经济走廊。突出金义都市区辐射带动作用,联动金华、衢州、丽水等设区市,依托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加强贸工联动,发挥生态优势,强化山海协作,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打造制造业新增长极。
完善创新体系
围绕标志性产业链筑牢创新链。培育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到2025年建成10个高水平省实验室。集中力量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加快建设宁波甬江、G60浙江段、温州环大罗山、浙中、绍兴等科创走廊,推进杭州、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设区市国家高新区全覆盖。
加强制造业人才保障。实施“鲲鹏行动”等引才工程,大力引进海内外一流战略科技人才、创新型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计划,培育一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健全科研人员项目、经费、成果、信用等全周期服务机制。完善外籍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停居留政策。加大对人才的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支持力度。扩大市场主体的人才评价自主权,打通人才流动通道。
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向全社会开放共享科技基础设施。培育一批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企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技术评价、培训、转移、扩散等服务。
强化企业创新政策供给。严格落实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税前加计扣除等支持企业创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再按一定比例给予奖补。实施制造业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提升工程。落实首台套产品认定奖励、保险补偿等政策。
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
建设“产业大脑”综合支撑系统,实现产业数据标准化、智能化和业务服务化。分行业开展“产业大脑”建设,探索细分行业“产业大脑”数字化标准、制度、技术规范和建设运营机制。
制定“未来工厂”建设导则,指导企业对标提升。梯次建立智能制造企业培育库,加快建设“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制造试点,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区域和集群。
促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持续完善“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一批区域级、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跨行业跨领域基础性平台。实施“5G+工业互联网”专项行动,支持制造业企业建设5G全连接工厂。此外,还要提升平台应用服务能力,强化工业互联网技术支撑。
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企业数字化改造步伐,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创建国家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示范区。开展企业“点线面”改造,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增加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聚焦中小微企业需求,开发部署高可靠、低成本、易维护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规范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建设一流数字基础设施。构建高速泛在的网络基础设施,加快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降低制造业企业互联网专线成本。支持制造业企业部署应用5G新型网络。到2025年,建成5G基站20万个以上,5G网络建设水平全国领先。建设高效绿色算力基础设施,到2025年,建成10个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云平台,具备45万个机架的数据中心服务能力。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壮大低碳排放、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发展高效工业锅炉、高效电机系统、余热余压余气回收利用、绿色环保建材等节能产业。推动山区26县发展生态工业,优先开展低碳、近零碳试点建设。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建立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建立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完善低碳政策体系。
推进绿色清洁发展。建设绿色低碳工厂500家;建设绿色低碳园区50个。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
促进水资源高效循环化利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强用水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支持高用水园区建设智慧节水管理平台,实施水效领跑者和节水标杆引领行动,争创节水标杆园区。
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开发利用。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推进工业企业评价全覆盖,并向工业集聚区、楼宇和服务综合体延伸。新增工业用地全部按“标准地”出让。工业大市大县每年出让土地总量中工业用地比例不低于30%,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等存量工业用地总量不下降。
建设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
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完善准入退出制度。开展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建立常态化府院联动机制,实现市场主体有序退出。健全破产管理人配套制度。
降低制造业企业负担。放宽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门槛,规范水电气等服务收费,降低港口、公路、铁路等物流成本。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全面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加快数字化改革,建设数字政府,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件事”集成改革、“智能秒办”事项,打造“掌上办事之省”。推广应用“企业码”,推动制造业惠企政策的精准筛选、主动推送和线上办理。
编辑:李为民
责编: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