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铁5号线里跪地救人的医生:只要愿意帮助别人,就会成为英雄
事后看到地铁5号线里的险情视频,于逸飞还是有些害怕。
这是一段在互联网上流转较广的视频:积水漫进地铁车厢,焦急的乘客踩上车厢两侧的长凳上,打电话报警求助,水已没至乘客的胸口,留下高度不足一米的逼仄空间。
今年26岁的于逸飞是从这趟水中抛锚的地铁里脱险的第一批人。就在快走出地铁站时,作为郑州人民医院的见习医生,他又穿上崭新的白大褂折返救援,从7月20日下午6点多直到夜里12点,连续6个小时,先后在地铁站的月台上救治20多名受伤乘客。
他跪地施救的行为,被网友称之为“英雄之举”。7月23日,于逸飞告诉新京报记者,“治病救人,是一个医生的使命。只要你愿意帮助别人,就会成为英雄。”
7月23日,于逸飞在郑州市人民医院接受记者采访。新京报记者程亚龙摄
“乘客里有没有医生,需要医生”
20日下午4点左右,因为大雨,郑州市人民医院对新招聘医生的培训提前中止了。
根据郑州市气象台播报,这一时段,郑州市正遭遇着大暴雨。下午4时至5时的小时降雨量达到近三日的顶峰——201.9mm,接近年平均降雨量的1/3。
临近下班,于逸飞把医院新发的白大褂装进包里,选择冒雨回家。从人民医院站到住处附近的后河芦站,行程大约30分钟。
于逸飞涉水进入地铁,此刻正处在下班高峰期,车厢内已没有空座,周围乘客身上也都湿漉漉的。
仅仅过去一站,地铁突然停了下来。车厢内躁动起来,五分钟后,车辆往反方向倒驶,但只是几秒钟后“咚”的一声,地铁内的灯全部暗了下来。有乘客喊了一声,“车厢进水了。”
“车被困在海滩寺和沙口路之间,周围没有站,我有点害怕。”下午6点,一位被困的女士发微信向朋友求助时发送的图片显示,车厢内的水刚刚没过脚底板。40分钟后,积水已到了小腿肚。
于逸飞站在邻近车头的二号车厢,密闭的车厢里,人们纷纷打电话求助。一向不给家人报忧的于逸飞也开始给家人打电话。他在电话中告诉父亲,“我感觉有出不去的可能,你和我妈要注意身体,好好的。”
电话那头,在河南省武警总医院工作,开始备战暴雨的父亲鼓起劲安慰于逸飞,“一定会有救援的,要相信一定能脱险的”。话还没说完,这通简短的电话就因信号问题中断了。
通讯开始变得艰难,很多人已无法和外界联系。在车厢内混乱之际,地铁工作人员扳开了紧邻车头位置的一处应急疏散车门,喊乘客往前走。
2号车厢里的于逸飞跟着其他乘客,进入地铁隧道内,沿着轨道旁的台阶逃难。“隧道内应急灯亮着,只记得水流是往地铁来的方向流,我们逆向走。”他们最终徒步到达了沙口路地铁站的月台。
“已经脱险了,正在附近的旅馆休息。”怕父母担心,于逸飞边走边给家人打电话报平安,实际上,他还未走出地铁站。
挂断电话,他听到站台有工作人员喊话,“乘客里有没有医生,需要医生。”于逸飞来不及多想,随即答道,“我。”
他从背包内掏出印着“郑州人民医院”白大褂披在身上,跟着地铁工作人员,从出口又重新回到月台。“有医生在。”有人喊了一声后,刚刚脱险的乘客和地铁工作人员纷纷鼓掌,迎接这位及时出现的医生。
事实上,于逸飞今年刚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硕士毕业,还不是一名正式的医生。他刚通过郑州市人民医院的笔试和面试,20日这一天,是他到医院见习的第一天。
于逸飞在地铁站内教脱险乘客施救方式。视频截图
“什么也顾不上想”
刚从水里逃出来的乘客,需要救治的基本是轻症、外伤,地铁提供了纱布等物品,于逸飞给伤者包扎。
“后期救援队到达之后,被困乘客也陆续被救,但有人出现了低温休克、溺水症状,最严重的乘客生命体征已经不明显。”于逸飞说,需要先判断被救出的人是否有生命危险,根据情况为低温乘客提供毛毯保温,让缺氧乘客到高处通风处,为溺水、生命体征不明显的乘客做心肺复苏。
于逸飞记得,当时由于懂得急救知识的人不多,有人掐溺水乘客的人中穴,或者后抱乘客压腹冲击。事实上可能是因为采取的救援方式是错误的,还会导致情况加重。
“我看到这样的,就跟施救者说,让我来。”于逸飞说,因为自己穿着白大褂,对方也很配合。
被救上来的人越来越多,需要救治的重症乘客也跟着多了起来。于逸飞觉得,单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谁能过来帮忙。”他喊了一声,七八名已经脱险的乘客都围了过来。
于逸飞一边施救,一边教他们做心肺复苏的姿势,讲解按压的频率与力度。“几分钟,他们就投入到救援中。”孙逸飞说,虽然他们都是第一次学做心肺复苏,可能做的不会很标准,“但至少比没有好,有人在被施救后吐出了水,恢复了呼吸。”
大约在晚8点50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医生秦杰林、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护士李英豪,也从地铁车厢内脱困后,先后加入救援队伍。
“当时感觉队伍壮大了,希望更大了。”于逸飞说。
23日,新京报记者在郑州市人民医院见到于逸飞。由于当日救援时间长,连续跪地大约6个小时为昏迷乘客做心肺复苏,他耗费了大量体力,有轻微的横纹肌溶解,膝盖处的皮肤被磨破。
“治病救人,是一个医生的使命”
晚上12点多,于逸飞走出沙口路地铁站,路面上到处都是积水,而家距此还有15公里远,他决定往离地铁站较近的武警医院,“往父亲那去,部分路段有高架桥,可以避水。”
在高架桥上,于逸飞借用路人电话,拨通父亲于振声的电话,说自己已经脱离危险,一会儿到医院。但这段6公里的路,于逸飞走了4个小时。
一直等不来儿子的于振声,回拨过去才得知手机是借用别人的,“孩子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于振声说。
知道情况后,于振声坐不住了,他从医院拿着手电筒走上街头,寻找儿子,“对面每走来一个人,我就用手电筒照着看是不是逸飞。”于振声说。
在路上,积水没过膝盖,周边漆黑一片,于逸飞体力已严重透支,他边走边喊:“勇敢牛牛,不怕困难”。这句出自表情包的网络流行语,成了于逸飞夜行路上的口号。
直到凌晨4点,于逸飞父子俩在中原路大学路路口相遇。隔着马路,于逸飞一眼看到那个站姿笔直撑着雨伞拿着手电筒的人是父亲。
于振声说,见到儿子时他几乎瘫倒在水中,他搀着儿子回到武警医院,才发现儿子衣服上都染上了淤泥和血迹。
于逸飞不知道的是,当他走出沙口路地铁站,脱下已经被血迹与污泥染色的白大卦时,互联网上,人们将这个26岁、本已逃离危险又逆行回到地铁站投入救援的试用期医生,称为“英雄”。
当时自己脱险后,为何又选择转身?
7月23日,于逸飞告诉新京报记者,“治病救人,是一个医生的使命。只要你愿意帮助别人,就会成为英雄。”
于逸飞说,等过一段时间,他想买一束鲜花去沙口路地铁站,“很遗憾,那天经我抢救的人中,有6个未能苏醒。”
新京报记者程亚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