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1岁的郑州女大学生,用互联网“捞”人
21岁的郑州某校大学生郑彩阳喜欢雨天,但这次郑州大暴雨,她却希望雨能快些停。
这位开学即将步入大四的女生,备战考研留校期间,利用微博和微信,同一些朋友,更多是陌生人,梳理转发着每一条求救、救援信息。
7月23日傍晚,多天没有休息好的郑彩阳说,互联网就像一张网,“把那些人从洪水和无助中打捞上来”。
7月21日,郑彩阳帮忙协调发电机后,微信群里的网友发了一条朋友圈。受访者供图
不忍心放下发烫的手机
7月20日上午,郑州大雨倾盆。郑彩阳打开宿舍窗子,录下青年男女经过时的笑声。
到学校图书馆后,雨点砸在建筑物的玻璃穹顶上。她又出了神,想起一部电影中,老教授几次提高嗓门,声音都被大雨淹没,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静坐听雨。
雨声带来的治愈,随着学校的一则通知消逝:据郑州市防汛办发布的紧急通知,此为郑州历史上首个特大暴雨,自7月20日17时起,已将防汛II级应急响应提升至I级。学校要求留校学生及早回宿舍休息。
回宿舍的路上,郑彩阳和室友,踩在已到脚踝的积水里。
当晚,海量的受灾照片和视频,通过互联网,像潮水一样涌向她。郑彩阳想看看外头雨有多大,刚打开窗,半边的袖子就湿了,冷冷的雨打在脸上。
郑州地铁五号线,是她常坐的线路。往常车厢里坐满了人,年轻人低头打游戏,或戴上耳机听歌,而20日那天,浑浊的积水到了乘客胸口,车厢倾斜,人们紧紧抓着扶手。
郑州市体育中心也成了汪洋中的孤岛,有人受困,往日黑车司机会向来往的学生吆喝:“走不走?”
有朋友转发给她全城救援的越野车队信息,89人报名,有人留的真名,也有人留的是网名,还有人未留下名字,只写着自己的位置和手机号,加上一句“欢迎骚扰”、“没有专业设备,爱心还是有的”。
虽然只有2000多个粉丝,郑彩阳不敢错过一条救援信息,一一搬到微博。
很快,有网友留言说,刚打过,那不是救援电话,“不要乱传给别人带来困扰啊。”郑彩阳慌了神,她怕耽误被困者求生,也担心骚扰到普通人。此前,在电影院、超市、必胜客兼职,是这名大三女生与社会打交道的不多经验。她输入对方的手机号码,在要拨通的那一刻,又急忙起身,在宿舍里走一圈又坐下,琢磨开口第一句怎么说。
20日晚9点26分,她和两个朋友创建了第一个微信群:郑州求助信息汇总。不到半小时,群里就涌进了近400人,他们间多是陌生人,复制、黏贴各处看到的求助和救援信息,转发到微博、微信群和朋友圈。群里的消息,就像当晚的大雨一样,几十秒时间,就有三四十条。
郑彩阳整夜没有合眼,她睡不着。每次打算睡觉的时候,看到朋友们在群里发“帮帮忙,再救一个吧”,不忍心放下发烫的手机,“那些都是你熟悉的街景,那些都是你熟悉的人”。
一个截图“救”了两家医院
长时间举手机,郑彩阳的手酸得不行,一动大拇指也疼,她变换姿势躺在床上。这种感觉,像是她拎着自己26寸的行李箱,从1楼搬到5楼,再从5楼搬到1楼。
她也怀疑过自己,微信只有300多个好友,微博也只有2000多粉丝,能起多大作用?
20日开始,郑州断电。刷微博的时候,她看到有家公司愿意提供发电机,随手把截图转发到微信群。第二天,有群友特意加她微信:“感谢你发的一个截屏,救了郑州两个医院。”
郑彩阳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一条线,多些人,一条线也可以拧成一股绳,“不要吝啬你的转发。”
7月21日,新乡告急,郑彩阳又新建了新乡鹤壁救援群,现在群里有402人。“正在抢救寺庄顶村,急需手电筒”“急需!弹性绷带、医用口罩、医用厚手套!”“我不睡了,我去”……凌晨1点多到5点,群里有了400多条消息。
7月24日凌晨3点53分,多天没有休息好的郑彩阳,发来一条消息:“很清醒睡不着,太阳穴疼,后脑勺类似电流经过,麻麻的。”
再过5个月就要考研了,暑假是关键时期。看到两个室友每天早上7点多就上图书馆,偶尔闲下来的时候,她会心慌,但郑彩阳会半开玩笑地安慰自己,“我这是在积德。”
郑彩阳说,互联网就像是一张网,“把那些人从洪水和无助中打捞上来”。她的微信朋友圈背景,是这样一行字:“我希望我和我的世界里的人,都平安幸福健康。”
以前,她不会通过陌生人微信好友申请,也不会接外地的电话。但这场灾难,拉近了她与陌生人的距离,“那些我不认识的,在汪洋中求助的人,也在我的世界里。”
(文中郑彩阳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杜寒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