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南暴雨致25人遇难!此轮暴雨是否提前预报?“海绵城市”失效了吗?
来源:中国新闻社
21日下午,河南省召开防汛应急新闻发布会,介绍防汛救援最新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16日以来,此轮强降雨造成全省89个县(市、区)560个乡镇1240737人受灾,因极值暴雨致25人死亡7人失联。
全省已紧急避险转移16325人,紧急转移安置16471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5千公顷,成灾面积25.2千公顷,绝收面积4.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228.72万元。
河南暴雨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发布会开始前,在场人员全体起立,向在灾情中不幸遇难的人默哀。
阚力摄
目前,救援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对于此次突如其来的暴雨以及其引发的严重灾害,网友有很多疑问。
此次降雨为何这么大?
中央气象台介绍,17日8时至21日8时,河南省平均降雨量达144.7毫米;郑州市平均降雨量458.2毫米,郑州新密市白寨累计降雨量最大达918.9毫米,郑州国家级气象观测站772毫米,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已超当地年平均降雨量(郑州全年平均降雨量641毫米)。
河南降雨量实况图(7月17日08时-21日08时)
中央气象台介绍,四大原因导致了河南发生此次罕见暴雨天气。
一是大气环流形势稳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分别稳定维持在日本海和我国西北地区,导致两者之间的低值天气系统在黄淮地区停滞少动,造成河南中西部长时间出现降水天气。
二是水汽条件充沛。7月中旬河南处于副高边缘,对流不稳定能量充足,18日西太平洋有台风“烟花”生成并向我国靠近。受台风外围和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引导,大量水汽向我国内陆地区输送,为河南强降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降水效率高。
三是地形降水效应显著。受深厚的偏东风急流及低涡切变天气系统影响,加之河南省太行山区、伏牛山区特殊地形对偏东气流起到抬升辐合效应,强降水区在河南省西部、西北部沿山地区稳定少动,地形迎风坡前降水增幅明显。
四是对流“列车效应”明显。在稳定天气形势下,中小尺度对流反复在伏牛山前地区发展并向郑州方向移动,形成“列车效应”,导致降水强度大、维持时间长,引起局地极端强降水。
7月21日,河南,郑州暴雨第二日。图片来源:ICphoto
郑州暴雨是“千年一遇”吗?
针对连日来河南省,特别是郑州地区出现的极端降雨天气,舆论上出现“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的诸多说法。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介绍,从目前掌握的气象数据,无法下此定义。
陈涛介绍,“千年一遇”“百年一遇”是源自于水文气象里面关于洪水重现期的一种科学上的解释。主要是依据从历史记录而且是一个比较长的这个记录来看,推算极端天气事件、极端洪水事件,出现的就是历史的重现期。计算方法主要是依据时间比较长的历史记录来推算某一类天气事件。尤其是洪水这个事件在历史上可能重复发生的频率,这实际上是一个数学上的概率。
陈涛称,从大气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我们形成有严谨记录的气象记录时间是在1950年之后,有了比较准确和完整的降雨量的科学记录。到现在为止,整个降雨量记录的是70年左右,所以说我们表达极端天气甚至是极端降雨过程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历史排名,根据我们各站点在历史上出现的极大值得降雨量,依次进行排名。如果是新出现了极端的强降雨记录,我们会把这个排名再做相应的调整,这是我们大气科学界里面比较常见的做法。
他表示,所谓“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在目前我们没有得到可靠的、长时效的、有效的降雨记录之前,很难去谈这个问题。
7月20日,郑州持续强降雨导致部分街道积水严重。中新社记者韩章云摄
极端暴雨为何总爱在河南?
对于极端暴雨为何总出现在河南地区的问题,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介绍,在华北黄淮地区,特别是河南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历史罕见的极端降雨过程,诸如“638”“758”“828”“968”等,这几次都出现了超过极值的强降水,但这也并不能说明河南易发极端天气。
他介绍,我国处于季风气候之下,暖季受夏季风的影响,水汽输送充沛,每年“七下八上”都是防汛紧张时段,因为正好处于华北雨季和台风季的双重影响下。
陈涛介绍,极端天气事件的出现都有环流异常的因素,出现时间没有特定规律可循,或者极端天气的发生发展规律我们还没有完全认识。
7月20日晚间,行人在路上趟水前行。阚力摄
“海绵城市”为何出现严重内涝?
过去几年,郑州投入534.8亿元资金建设海绵城市,但如今郑州仍出现严重内涝,为何如此?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要建设得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2016年,郑州入选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当时,郑州对其城区的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为50年一遇,其他规划区为20年一遇。
此后,郑州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2018年1月公示的《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0年)》显示,到2020年郑州将投入534.8亿元建设海绵城市项目,包括在主城区规划191条涝水行泄通道,建设和改造海绵公园,在河流两岸打造生态滨河缓冲带……《规划》预计,到2020年郑州主城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面积约占建成区总面积的22.5%。
郑州此前已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海绵城市,为何此次水灾中没能发挥作用?浙江工业大学海绵城市研究中心主任陈前虎表示,从技术层面分析,海绵城市解决的是中小雨的径流蓄滞问题,以促进城市地表径流的就地下渗和雨水可持续循环。此次河南大雨属于突发特大暴雨,已经超出了海绵城市所能应对的能力。“郑州这次大雨是非常少见的,造成的灾害跟是否建设海绵城市没有关系。”
“海绵城市不解决暴雨(引起的内涝)问题,这是天灾不是人祸。”陈前虎提到,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已推进多年,但此次河南暴雨强度非常罕见,不是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应对的。
极端暴雨过程是否有提前预报?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说,极端暴雨、极端高温仍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难题,这种极端天气科学机制形成非常复杂,再落实到数值预报中,仍缺少有效手段进一步解决,这是我们正在着手攻克的难关。
河南省气象台副台长、正研级高工苏爱芳苏爱芳说,针对这次过程,河南省气象局7月13日就关注到了,14日开展了省地联合会商,已起草重要天气报告,15日报送省委省政府,第一份预警是7月16日9点50分发布的暴雨橙色预警信号;7月18日17:10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7月20日早晨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这次过程,河南省市县气象部门共发布预警信息1184条,目前河南省各级气象部门施行24小时战时工作机制,针对这次暴雨过程全力做好暴雨保障,特别是针对郑州市20日特大暴雨过程施行的是一级应急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