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基层|让“塞外天池”重现美丽容颜——内蒙古综合治理内陆湖岱海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14日电题:让“塞外天池”重现美丽容颜——内蒙古综合治理内陆湖岱海
新华社记者任会斌、安路蒙
盛夏的岱海,在蓝天映照下碧波荡漾,处处水鸟盘旋、芦苇丰茂。岱海叫海却不是海,而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大内陆湖。20世纪50年代,湖面有近200平方公里,是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儿女的母亲湖,素有“塞外天池”的美誉。
受沿湖工农业取水和自然补水变化等因素影响,岱海湖面逐年萎缩、水质不断恶化。
2016年以来,内蒙古不惜成本“全力拯救岱海”。通过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治理举措,去年以来,岱海萎缩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质、生态系统也开始改善。
工农业取水大幅增加,是岱海水位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位于岱海南岸的电厂一度是“吃水大户”,过去每年要从岱海大量抽水以冷却发电机组。对此,电厂全力投资31亿元进行“湿冷改空冷”技术改造。现如今,这家电厂已经不从岱海取水。
“农业节水战”同时打响。2016年以来,当地投资2.5亿元把岱海周边的21万亩耕地全部“水改旱”,耗水的玉米、甜菜让位于节水的大豆、油菜,1000眼机电井全部封停。同时,15万亩耕地禁施化肥,推广有机肥。
凉城县农牧科技局副局长张泽说,对岱海沿岸耕地实行“控水控肥”,每年可节水2100万吨,化肥施用量减少一半以上,大大减少了岱海的面源污染。“水改旱”后,虽然每亩耕地的产量减少近60%,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可以实现以质补量。
“不让用水浇地了,农民会有损失,但灌溉水用多了,岱海就小了。大伙都理解,政府还给补贴。”老洼营村村民吴胜利说,他家积极配合,十几亩地全部“水改旱”。
岱海曾分布有大量鱼塘和养殖场。为了减少对岱海的生态透支,凉城县还下决心将岱海周边的十几万亩滩涂湿地进行围封,人和牲畜都不能进入,湿地得以休养生息。“湿地是湖泊的肺,保护好湿地生态,未来的养殖业发展才会有更好的收益。”凉城县副县长贾小平说。
为进一步改善岱海周边生态和水质问题,去年开始,凉城县又筹措出一笔资金,将“一湖治理”升级为流域治理,发起一场全流域“大扫除”,实施了岱海湿地清理整治、电厂中水回用、污水管网铺设、环岱海周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10多项工程。
通过多方不懈努力,岱海的生态环境正逐步恢复。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岱海面积萎缩趋势放缓,由2005年至2015年间年均缩减2.6平方公里,降为2016年至2019年间的年均缩减0.54平方公里;水质也在好转,湖中的鱼类等生物增多。
“2020年,湖面维持在50平方公里左右,首次不缩减,让我们备受鼓舞。”贾小平表示,尽管岱海治理牺牲了眼前的经济效益,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好的生态环境为以后的长远发展留足了空间。
当前,在水利部等部门支持下,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已经启动,该工程将从黄河干流取水,预计2022年6月竣工后开始补水,从根本上解决岱海作为封闭性内陆湖的水源补给问题。随着科学治湖体系的建立、岱海治理理念的深入人心,“塞外天池”重现美丽容颜指日可待。
(本文来自于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