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评:别让简历“美化”成了求职“偏方”

日期:07-10
新京报

原标题:别让简历“美化”成了求职“偏方”|新京报快评

▲某招聘会现场。资料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某招聘会现场。资料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对求职者来说,简历理应力求实事求是,但如今,让简历“看上去更美”却成了某些人赚钱的生意。

毕业季来临,新华社记者亲测简历“整容”过程,发现撰写简历、优化简历等服务存在于多家电商平台、招聘网站,甚至微信群中,其背后服务质量低下、人员资质不明、诱导简历造假、隐私泄露频发等问题也逐步暴露。

简历“优化”这两年愈发流行。做一份出色的简历,向用人单位精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有助于增加求职者的就业筹码,但是,简历优化也得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纵观目前市场上泛滥的简历“优化”服务,不少都充斥着造假和虚构,甚至伴随着一系列权益侵犯风险,这已然严重走偏。

应明确的是,简历“整容”也好,“优化”也罢,如果偏离事实进行过度“加工”,本质上已构成造假。像调查中就发现,实习经历、校园经历和资格证书是简历“优化”的主要对象,要么“无中生有”,要么“夸大事实”,都已超出正常的“优化”边界。对这样的行为,用人单位不能容忍,社会也不应纵容。

事实上,目前市面上的一些简历“优化”生意,部分已经涉嫌违法。如涉及伪造国家机关印章、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印章等行为,甚至可能会涉嫌犯罪。而对购买简历“优化”服务的求职者来说,一旦接受并使用虚构的简历信息,也构成失信,被用人单位识别,很可能让“敲门砖”变“绊脚石”,个中风险不能不察。

▲某招聘会现场。简历“优化”需求反映出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焦虑,学校也应在此方面强化指导。资料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某招聘会现场。简历“优化”需求反映出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焦虑,学校也应在此方面强化指导。资料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另外,简历“优化”生意背后还可能涉及个人信息泄露。今年的央视3·15晚会就曝光了大量求职者个人简历在网络渠道上被批量出售的现象。而简历“优化”,也是一个收集个人信息的过程,其可能带来的个人信息泄露和被贩卖的风险同样不可小觑。如调查就发现,有人前脚“简历优化”后脚“骚扰电话”就到。

更进一步,当简历“优化”生意横行,追求简历“美容”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其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也不容低估。一方面,若求职者的简历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其实是加大了企业的招聘成本,也不利于营造公平的求职环境;另一方面,简历“整容”成为一门大行其道的生意,与诚信社会构建也不可避免地形成抵牾。

因此,对于目前盛行的简历“优化”生意,各网络平台须守土有责,相关部门也应强化执法监管,加大对行业的规范。虽然说,市场经营遵循“法无禁止即可为”,但简历“优化”生意,在很多方面都已有踩踏法律红线之嫌。除了伪造公章等,还涉嫌欺诈。像不少商家都宣称“优化师”是“大厂资深HR”,但事实可能只是“在校大学生”。这就涉嫌市场欺诈、误导消费者。

此外,一些简历“优化”生意还与证件制假等“黑产”打通。如有商家就明确表示可以“帮忙代办所需证书”,并“基本可以以假乱真”,对此同样需要进行协同治理。而将简历“优化”生意纳入到打击个人信息贩卖的治理射程之中去,也是避免出现个人信息泄露盲区的应有之义。

当然,简历“整容”现象也提醒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因为,简历“优化”需求,多少反映出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焦虑。那么,在堵住“偏门”的同时,也需要学校开好“正门”。如强化就业指导课的实际效果,综合考虑当前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需求,细化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包括简历的制作指导,以及相关的职业素养、道德素质教育等,让毕业生以更自信的心态走向就业市场,而不是依靠简历的“整容”等“偏方”来增加就业筹码。

总之,面对愈发流行的简历“整容”现象,不能以“存在即合理”视之。对于简历“优化”生意中的乱象,更须依法依规加强治理,避免其进一步强化社会就业焦虑,也制造个人信息泄露和社会诚信的漏洞。同时,求职者也应认识到,简历再“优化”,也得实事求是,而比简历更重要的,还是提高自身竞争力。

□宇行(媒体人)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西藏回应“高考移民”:林芝不符合实际就读的8人已取消高考资格 新京报社论:《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征求意见,监管升级势在必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