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甜香 心尖上的守望——西藏饮食文化里的浓浓团结味

日期:07-02
茶叶

原标题:舌尖上的甜香心尖上的守望——西藏饮食文化里的浓浓团结味

新华社拉萨7月2日电(记者罗布次仁、王泽昊)茶,在西藏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藏族人家的一天几乎都是以一杯浓香的酥油茶开启的。

位于拉萨市中心八廓街里的桑曲茶馆,每天来往顾客络绎不绝。大铁锅里翻滚着的牛肉汤,餐桌上人们爽朗的笑谈,还有老阿妈举杯抿茶后的惬意……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勾勒出高原人民的生活日常。

一碗藏面,一壶茶,张权禄津津有味地享受早餐。“藏式早餐不仅可口,还很养生。”张权禄来拉萨做生意已有10余年,多年来这个四川成都人已融入当地生活。“我每天都来茶馆,在这里能体验到西藏最鲜活的民俗。”

在茶馆,张权禄结交了不少藏族朋友。“前年我突发脑梗,是我的藏族朋友格桑达瓦及时把我送去了医院,第一时间得到了救治。”张权禄的眼神流露着感激,“我俩的友谊就像这酥油茶一样,酥油和茶叶是分不开的。”

一杯茶看似平淡无奇,背后却凝结了厚重的历史和情感,热气腾腾的酥油茶散发出的是浓浓的民族团结味。

西藏直到1963年才有了第一块茶田,此前必需的茶叶都是依靠滇、川、陕等地的马帮,通过茶马古道源源不断输送进藏。阿里地区噶尔县故如甲木考古发现了1800年前来自内地的茶叶等实物。

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马帮穿梭在高山深谷间,一条条羊肠小道上留下了马、骡所踩下的深深印迹。蜿蜒在世界屋脊的茶马古道、唐蕃古道等古商道,不仅将内地的茶叶、红糖、日用器皿等运入西藏,还见证着各民族饮食文化的融合。

“酥油茶是藏餐的代表,藏餐则是内地菜系与西藏菜历经千年互相融合的结晶。”西藏自治区烹饪餐饮饭店业协会副会长沈斌说。

作为藏餐大师,沈斌对藏餐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与很多菜系发展历程一样,藏餐也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早在吐蕃时期,尤其是文成公主进藏后,西藏与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得到极大提升,藏汉饮食文化的交融也随之逐渐深化。

跨越上千年,舌尖上的甜香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今,雪域白条、藏式包子、松茸烧鸡、牦牛酸奶等特色藏餐深受群众喜爱,它们是本地群众招待来自天南海北游客的招牌菜,成为展示民俗的重要窗口。

“随着社会交流交往不断深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西藏美食愈加丰富。川菜、湘菜、粤菜等菜系不断走进高原千家万户,同时,藏餐也在烹饪技艺和食材选择上不断融合创新。”沈斌说。

近年来,藏式火锅逐渐成为西藏餐饮的新招牌。炭火铜锅作加热器皿,牦牛骨汤作锅底,再配以新鲜牦牛肉以及各类蔬菜、菌菇等食材,香气四溢的藏式火锅吸引着不少本地群众以及进藏游客前来品尝。

沈斌告诉记者,藏式火锅与老北京涮羊肉有关联,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后者铜火锅的烹饪方法。近些年,藏式火锅又进一步丰富了食材,茶树菇、秋葵、折耳根等一些新菜品被吸收进来,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餐食。

餐饮业的蓬勃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西藏农牧民加入美食大军中来。在昌都市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加加面是一张响亮的名片。加加面,顾名思义就是“不停地加”,每碗一口就能吃完,味道鲜美。“果拉丛”藏家乐老板果拉卓玛说:“每吃一碗,就用一颗小石头计数,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常常会相互比赛谁吃得多。”

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一驿,芒康县见证了许多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带有西北面食特色的加加面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盐井加加面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越来越多的盐井纳西民族乡群众把家里装饰一新经营起农家乐,实现增收致富。果拉卓玛的生意也越做越大,目前年收入超过50万元,同时她还带动周边10名群众就业,一起奔向好“钱”景。

民以食为天,西藏的饮食文化在千百年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不断走向多元和精进,味蕾享受中蕴含着浓浓的各民族团结情。

2021年海口重点高中指标到校计划出炉 7月1日起海南执行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