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青春之我复兴伟大之民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这一历史责任。作为共产主义运动漫漫征途中的必经阶段,迄今,我们党已经为此跋涉了100年。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部署,我们离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还剩下不到30年时间。复兴大业已进入关键里程。
历史学家将100年的单位称为“世纪”,社会学家将30年的单位称为“世代”,都是希望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解决人类社会所存在的现实和未来的课题。马克思说:“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站在建党百年的门槛前,现世代的青年是否感到先辈的凝视,听见了使命的召唤?
——————————
一
1921年7月,当来自各地的党代表以“北京大学暑假旅行团”的名义在上海会聚时,没有人预测到历史将被他们改写。这个“史上最牛创业团队”,最年长的何叔衡不过45岁,最年轻的刘仁静才19岁,毛泽东只有28岁——这也是13位中共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
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就把人类解放树立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这个最初只有58名党员的新生政党,为什么会确立这样宏伟的志向?如此崇高的政治信仰所为何来?
多数人因为看见而相信,只有少数人因为相信而看见。在20世纪初最深沉的长夜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心中举起的是信仰的火炬。1917年,28岁的李大钊听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满腔热血瞬间沸腾。他于次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雄文,正式把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带到中国。
早期革命的活跃分子,绝大多数都是那个时代的“80后”和“90后”,这并非偶然。陈独秀在《青年们应该怎样做》中直言不讳:“死的中国社会,自戊戌变法以来……在社会上奔走呼号的,不过是少数青年学生。”他认为,青年阶级性不稳固,因而往往有超越利益的理想,比任何阶级都易于倾向革命。在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最深重的时候,寻求救国真理的任务,自然落到了这样一批年轻人的头上。
1920年4月,27岁的毛泽东成了上海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家的常客。他后来回忆:“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在巴黎最初的日子里,22岁的周恩来反复研读《卡尔·马克思的生平与教导》英译版,有人形容说,一位中国人在法国阅读被翻译成英文的德语著作——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渴望,莫过如此。
以年轻人为主体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因信仰而集结,“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中国革命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从被奴役中挺起了脊梁。
狂飙突进的时代孕育了共产党,进而孕育了青年团。早在共产主义小组时期,为了团结有社会主义倾向的进步青年,并为建立共产党准备后备力量,一些地方就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8月,上海8个青年社会主义者,为实行社会改造和宣传主义组织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毛泽东等人也开始在湖南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初创时期的青年团,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
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次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呱呱落地。1922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104周年的纪念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选择在这天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意在表明青年团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组织。
回首风起云涌的革命热潮,李大钊在《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一文中,以他特有的澎湃激情向青年发出呼告:
“新世纪的曙光现了!新世纪的晨钟响了!我们有热情的青年呵,快快起来!努力去作人的活动!”
二
寰宇之下,任何民族都不乏积蓄于生命中的火种。在那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时代,青年不仅登上时代的舞台,还舍我其谁地成为历史主角。
“青年”作为一个社会概念,诞生于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之后。在工业大生产和近代教育的推动下,社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青年逐步担起了社会运动发起者和主力军的角色。对此,马列主义的缔造者作出了示范:《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30岁,恩格斯28岁。列宁最初参加革命活动时只有17岁。
中国社会讲求长幼有序、师道尊严,在传统社会中,青年是被动的顺从者。进入近代,在外来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的传统秩序分崩离析。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接触先进文化的青年天然地具有了革命性与组织性以及空前的爱国热忱,诸多社会变革自然都以青年群体为主力军。知识青年们激情勃发,血脉贲张,甚至不惜用激烈方式诠释爱国之血性。清末,为刺杀清廷大员,一群年轻的文弱书生组织了暗杀团,主要参与者包括:蔡元培、章士钊、陈独秀。陈独秀在回忆蔡元培时,首先想起的便是他们尝试制作炸药的经历。后来,在北大成为同事的蔡元培、陈独秀等人,试炼的便是思想的“炸药”。
新文化运动时期,中西激辩,新旧对垒,在一定程度上讲,先进与落后之分就体现在年龄之别上,新青年“革”了老夫子的“命”——1917年当北京大学开始改革时,陈独秀38岁,胡适26岁,钱玄同30岁,刘复26岁,鲁迅36岁,李大钊29岁,最大的蔡元培也不过41岁。同一年,林纾已是66岁,严复64岁,辜鸿铭60岁,段祺瑞也是53岁了。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如其来,对青年的尊崇、对青年的赞美前所未有。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后改刊名为《新青年》)的发刊词上开宗明义:“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李大钊更是毫无保留地赞叹:“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人们对青年寄予热望。李大钊写道:“吾族今后之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凤凰涅槃的青春中华,青年应该担起责任,成为再造的主体。
青年毛泽东饱含这种时代气概:“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正是这样一批心怀救国理想的先进的年轻人,将暮气沉沉的“老大帝国”,一步步改造为朝气蓬勃的“少年中国”,最终创建了青春永驻的共产党,缔造了生机勃勃的新中国。
三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希望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谁重视青年,赢得青年,未来就属于谁,这是中外政治发展中的一条基本规律。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领导人一经接触就都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气质远较国民党年轻有活力。孙中山曾经感慨:“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鲜血液。”国民党右派大佬戴季陶也在写给蒋介石的书信中叹息:“今日最能奋斗之青年,大多数皆为共产党,而国民党旧同志之腐败退婴,已无可讳。”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青年作用,这可以上溯到其早期创始人。早在1918年6月,李大钊等发起筹备“少年中国学会”,把创建一个“少年中国”作为毕生理想。后来他组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时,不少会员就来自少年中国学会。1949年,中共中央即将迁入北平城时,毛泽东曾这样谈起李大钊:“30年前我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不少苦头,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一个马列主义者……”
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青年节。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青年节。纵观历年党的领导人的五四寄语,可以看到,党对青年的要求与时俱进,而对青年的关怀和期望则一如既往。
在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时,毛泽东同志说:“‘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什么叫做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他进一步分析判断:“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队伍中,有由中国知识青年们和学生青年们组成的一支军队。这支军队是相当的大,在目前就有几百万。这支几百万人的军队,是反帝反封建的一个方面军,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军。”
1983年五四青年节当天,邓小平为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青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青年看作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来都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从来都支持青年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如此重视青年,从来没有哪个政党如此关心青年。
对照中外政党的青年政策,有研究显示,西方执政党的公共政策,一般将青年看作“社会问题”,将青年政策列入“社会保障”范畴,其重心是控制和防止消极问题的发生。而中国共产党的青年政策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整体上是正面积极评价青年群体,全力为青年营造成长环境,创造发展机会,努力发挥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时,毛泽东曾这样热情洋溢地激励国家未来的主人:“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四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抗战时期,中国出现了一股“知识分子奔赴延安”的热潮。据统计,仅1938年,就有1万多名青年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获准去延安。到上世纪40年代初期,延安形成了约4万人规模的知识分子群体,学历在初中以上的超过七成,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将近两成。
著名诗人何其芳这样描述:“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地方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
当时,印度援华医疗队队长爱德华看着蜿蜒山路上时隐时现的队伍,由衷赞叹道:“奇迹,奇迹,这简直就是奇迹!这是20世纪中国的耶路撒冷!”
延安魅力是什么?一位上海青年的答案是:“在南京,什么也没有——只有老官吏、老官僚。屡屡叫我们在一个办事处里等一等,于是,明天再来。很多人就是这样走掉了。”摄影家吴印咸说:“我看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人身穿粗布制服出现在延安街头,和战士、老乡唠家常,谈笑风生……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觉得我已经到了另一个世界,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所在。”
研究者们的分析更为理性: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青年人的紧密追随。党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纯洁性,始终站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最前沿,党的这种精神气质与青年的青春气质高度契合,这成为团结凝聚起最广大中国青年的深沉力量。
为了给共产主义和民族复兴事业积蓄力量,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建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十几所院校,各地青年以参加招生考试的名义在延安相会。重视吸引青年,重视教育青年,这成为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无数优秀青年被理想吸引,受信仰感召,最终聚集在党旗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党也因此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事业走向兴旺发达。
1937年,毛泽东为陕北公学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
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什么能吸引青年?列宁有过如下精彩的论述:“在我们革命政党中青年占优势,这难道不是很自然的吗?我们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我们是革新的党,而青年总是更乐于跟着革新者走的。我们是跟旧的腐朽事物进行忘我斗争的党,而青年总是首先投身到忘我的斗争中去的。”这,就是青年永远跟党走的历史必然!
五
1939年5月4日,在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大会上,毛泽东同志发出号召:“到工农群众中去,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与他们一起奋斗,最终实现人民解放,民族复兴,这,就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100年来,从“新青年”到“新时代青年”,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演绎了可歌可泣的青春故事,唱响了雄壮嘹亮的青春之歌。
共和国刚刚成立,祖国建设急需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到农村,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党的召唤指引着一代热血青年,他们敢让天地换新颜。1955年8月,《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杨华等5人成立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倡议书,短短十几天,800多名青年报名,全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随即整装开赴北大荒。一时间,在西北边疆,在东南海防,在草原,在大漠,在雪域高原,青年垦荒队的足迹遍布各地,在短短3年里,全国开垦荒地近3000万亩。上海青年垦荒队来到江西,他们和当地人民一起,在荒滩芜洲上建立起了具有10万多人口的城市,也给它留下了一个永远年轻的名字:“共青城”。
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处处洋溢着不怕苦、不服输、一往无前的青春的激情:女工郝建秀,不到16岁就摸索出改进整个纺织业技术的“细纱工作法”;青年刨工王崇伦,创造“万能工具胎”,1年完成4年的工作量;20岁的田桂英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带动了成千上万的女青年投身生产一线……
改革开放以后,广大青年迎来了推动民族复兴的黄金时代,他们发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尝试新事物的特质,在各行各业奋斗不息: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风靡一时,陈景润成为青年最敬佩的人;残疾青年张海迪以不屈精神挑战命运,激励了一代青年冲出苦闷奋发图强;北京六建公司隋世忠抹灰工青年突击队成立两年多,就创出平均月效率160%和质量全优的好成绩;“中国女排”实现“五连冠”,塑造了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女排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堪当大任的新时代青年走上历史舞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一飞冲天,背后是平均年龄仅有30多岁的青年研制团队;青年村官黄文秀扎根基层乡村,把生命奉献给了扶贫攻坚事业;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2020届有118名毕业生奔赴新疆基层工作,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
历史叙事常常洋溢着浪漫主义乐观精神,但在一穷二白的现实国情背景下,中国能够走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是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无私奉献和艰辛奋斗的结果。苦难辉煌,映照出青年们火热的青春。诗人郭小川在长诗《向困难进军》的开篇就发问:“你们在祖国热烘烘的胸脯上长大,会不会在困难面前低下了头?”
诗的末尾这样写道:
在我们的祖国中
困难减一分
幸福就要长几寸,
困难的背后
伟大的社会主义世界
正向我们飞奔
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当代青年手中,“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是他们发自肺腑响彻天宇的时代强音。
六
研究者认为:从少先队员到共青团员,再到共产党员,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培养链条。这个培养链条就是保证党自身延续与发展的制度性安排,也是党能够后继有人的重要秘诀。
为了教育青年人投身革命实践,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陈独秀就发表讲话勉励青年团员:“青年们尤其是社会主义青年团诸君,须发挥马克思实际活动的精神,把马克思学说当做社会革命的原动力,不要把马克思学说当做老先生、大少爷、太太、小姐的消遣品。”
1925年1月,成立初期的中国共产党在《对于青年运动之议决案》中强调:“青年运动是共产主义运动中一部分重要的工作,因共产党是这一般共产主义运动的总指挥,青年运动必须在共产党指导之下,是无疑的。”
中共五大闭幕后不久,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党章修正案,首次把党与青年团的关系写入党章,并专列一章。这份党章规定:各级团部应派代表列席同级党部机关常务委员会议、“党的中央委员会应派中央委员任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在入党流程上,还明确“凡年龄在二十岁以内而愿入党者,必须经过青年团”。这些规定,明确表达了早期中国共产党对团的工作的高度重视。
1956年,中共八大通过的党章第一次明确党对团的领导原则,第一次明确“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党的助手”。八大党章规定: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青年团组织都应当是党的政策和决议的积极的宣传者和执行者。在发展生产、改进工作、揭露和消除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的斗争中,青年团组织应当给党以有力的帮助,并且有责任向有关的党组织提出建议。
刚刚完成对“文革”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就规定,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从此以后,党对团的这一定位再也没有改变。这版党章还提出“团的县级和县级以下各级委员会书记,企业事业单位的团委员会书记,是党员的,可以列席同级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的会议”。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战略家的深邃视野和宏大格局,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建设什么样的共青团、怎样建设共青团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把我们党对青年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共青团的根本任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要担负起这一根本任务,共青团必须引导青年明大理、识大势、知大任、养大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源源不断为党输送新鲜血液、锻造政治骨干。
百年大党,薪火相传。100年来,我们党始终从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青年工作,以崇高初心使命感召青年,以科学思想理论武装青年,以不懈奋斗精神激励青年,以广阔事业舞台成就青年。2003年,《光荣啊,中国共青团》被正式确定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团歌,歌中自豪地唱道:“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七
对于当下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曾有一个生动而深刻的“山河之喻”:“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这是新时代新阶段我们的精准坐标方位。
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有人把这个发展阶段比作泰山上的“快活三里”,在登顶前突然迎来一段缓坡,风景迷人,充满诱惑。可背山工知道,一旦在此松劲,就很难实现登顶。“世上最大的诱惑就是停歇的诱惑”,越是靠近终点,停歇的欲念就越强烈。初步富起来的中国人也正经历着“沉于安乐”的考验。
抵达目标的不到30年里程,荆棘遍布,陷阱杂陈,修昔底德陷阱、塔西佗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等,我们还有许多障碍要跨越,有很多任务要完成,要警惕“黑天鹅”,也要防范“灰犀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正千回百转,蓄势冲击艰险的历史三峡。
历史如镜,可以知过往,可以鉴古今。100年前,上世纪的一代先进青年,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以生命点亮信仰之火,烛照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他们忠于事业,甘于奉献,精神高尚,意志坚强,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方志敏烈士临刑前给今天的青年留下一封信:“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在微风的吹拂中,如果那花朵是上下点头,那就可视为我对于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们,在致以热诚的敬礼;如果那花朵是左右摇摆,那就是可视为我在提劲儿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
人生如屋,信仰如柱。当代青年是中国发展史上又一个不寻常的重要代群,与百年前的“新青年”相比,时代背景截然不同,但两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一脉相承,在民族复兴接力跑中,我们是冲线的那一棒。间隔百年,遥相致意,我们应从上世纪90后那里汲取思想滋养,补充精神之“钙”增添奋进力量。
八
“亦有星星火,燎原势竟成;作歌靠少年,努力与天争。”10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们,曾这样激励青年在黑暗中走向光明,今天也借此寄望肩负历史大任的当代青年奋勇向前。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当代青年生逢强国时代,生命的黄金时期与完成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正相吻合,这是当代青年千载难逢的历史荣光,更是当代青年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小我”同“大国”本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承先辈意志,发复兴宏愿,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与时代一起前行,与人民共同奋斗,最终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才是我们对建党100周年最好的纪念。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队伍中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精神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而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年轻党员持续增加,35岁及以下党员达2367.9万名,占党员总数的四分之一。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5日,发展35岁及以下党员382.4万名,占同期新发展党员数量的80.7%。
山头旌旗在望,山下鼓角相闻,青年们,让我们听从党的号令,背负先辈嘱托,向着复兴目标,前进!
仲青平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7月01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