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社科院人口所研究员王广州:中国人口红利仍处于水平较高阶段
日前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2020年全国0-14岁少儿人口比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4.63个百分点,而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则下降了5.98个百分点。
在5月11日的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十年来,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继续存在,同时劳动年龄人口逐年缓慢减少,经济结构和科技发展需要调整适应。
中国人口红利是否依然存在?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简称“社科院人口所”)研究员王广州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人口机会与人口红利再认识》的期刊论文,围绕中国人口红利问题展开研究。该论文刊发于由社科院人口所主办期刊《中国人口科学》2021年第3期。
对于这一研究的重要性,王广州在论文中强调,“对中国人口红利是依然存在还是已经消失的判断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理解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也直接关系到能否准确把握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问题。”
王广州指出,人口红利是由就业人口创造的,从人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只有就业人口才能创造价值,才能构成“红利”的来源。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口机会窗口在1982-1990年之间开启。在人口机会窗口开启的条件下,中国劳动就业人口产生红利。与临界劳动就业人口规模相比,2010年前后16-64岁“额外”劳动就业人口达到1.434666亿人的峰值。2010-2015年人口红利开始下降,但2015年仍然有高达1.1亿人以上的“额外”就业人口红利,占实际就业人口的18.17%。
王广州在论文中总结称,“本研究证实了中国人口机会窗口依然处于非常有利的时期。虽然人口红利受各种因素影响有所下降,但从整体看人口红利仍处于水平较高的阶段。”
论文表示,“在校受教育比重提高,青年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率必然下降。虽然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但目前中国青年劳动力就业问题依然突出,既不利于人口机会窗口的充分把握,也不利于人口红利的充分获得,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论文还指出,“随着人力资本积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年劳动年龄人口过早退出劳动力市场,不仅不利于人口机会窗口的充分利用,也不利于人口红利的深入挖掘。特别是随着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老化进程的加速,过早退出劳动力市场不仅导致过快丧失人力资源优势,也有可能进一步引起社会保障系统安全运行的制度风险。”
同时,论文也强调该研究只讨论了16-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额外”增加就业人口所产生的人口红利,而实际中,65岁及以上的就业人口不仅存在,而且不同产业变化趋势明显不同,这个变化对实际人口红利贡献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就业人口的结构、受教育程度不同,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时期变化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要复杂得多。
上述论文作者王广州任职于社科院人口所人口统计研究室,1997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2002年进入社科院人口所工作,2007年获任研究员,其研究方向为数理人口学、应用人口学。
责任编辑:朱学森 SN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