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沿着高速看中国丨沪渝高速:见证心手相连的故事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题:沪渝高速:见证心手相连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王辰阳、王贤、杨仕彦
一条长江,哺育了沿岸人民;一条沪渝高速,串联起沿线的人员、物资流动。
沪渝高速西端的重庆万州和湖北宜昌夷陵,位于三峡库区,是上海对口支援地区。浩浩长江水,漫漫高速路,见证了一个个跨越千里的感人故事。
从1993年起,重庆万州区上海医院就得到了上海市卫生系统人财物全方位支援。
不久前,66岁的徐老伯因病情反复,3个月内两次入住重庆市万州区上海医院。院方请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远程会诊。徐老伯在当地的主管医师首先介绍了病史,随后将视频切换到患者病床旁,由上海的医生指导进行远程体格检查。在详细分析病情后,上海的医生提出诊断意见和鉴别诊断,并提出了治疗原则和具体的诊疗方案……
“远程会诊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使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帮助基层医生确诊疑难杂症,提供医疗技术方面的支持。”万州区上海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远程会诊过程中,远端专家能及时指导,也是当地医生在实践中学习的一种新模式。如今,两地医疗资源的交流频繁,远程会诊成为常态。
截至2020年底,上海累计援助重庆万州各类项目747个,接收安置万州外迁移民2000余人。上海老字号“老凤祥”把西南地区总部搬到了万州,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科技公司为万州的小学配备了网络设备直播课程,让当地孩子能共享上海优质教育资源……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移民新村,被称为“坝头库首第一村”,在村广场一侧电子商务展厅里,做工考究、别具特色的“峡江绣女”“三峡·艾”牌绣花工艺品惹人注目。村党支部副书记朱崇军告诉记者,这是村里的绣女工艺品合作社研发生产的产品,去年合作社产值超过1200万元,为绣娘带来人均3万元的收入。
2012年,村里移民谢蓉组建了宜昌绣女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初期产品没有特色,销量并不好。2014年,谢蓉和同村几位妇女受邀到上海市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参加培训。
谢蓉告诉记者:“到了上海,一下子开了眼界,我们的产品必须要有自己的属性、实用性,要适应市场需要。”从上海回来后,合作社推出了“中华鲟艾草布艺挂饰”、特色艾草枕等新产品,逐渐打开了市场。
朱崇军说,现在,村内茶叶、手工、民宿旅游、教育培训等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村里山清水秀,又有三峡大坝这个独特资源,来旅游的游客很多。去年,许家冲村经济总收入达8988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移民就业率达95%以上。”
上海也是三峡移民外出务工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宜昌市夷陵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局长邹良群介绍,夷陵与上海5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劳务合作关系,向上海输出人员高峰时期超过18000人,如今仍有约6000人在上海就业创业。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湖北宜昌夷陵的务工人员前往上海务工存在一定困难,当地与上海共同努力,开辟绿色通道,开行了从夷陵直达上海的三峡移民务工返岗大巴车。当时,登上返岗大巴车、进入沪渝高速的三峡移民望小燕说:“专车返岗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太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