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归去仍是少年!百岁“译痴”许渊冲逝世
我国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先生6月17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别人叫他“许大炮”
他说打敌人才是“好大炮”
1921年,许渊冲出生于江西南昌一个书香之家,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6岁的他为躲避战火来到了云南,第二年以第7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在这里他与翻译正式结下了不解之缘。
许渊冲求学期间,西南联大曾流传一句话“湖北朱,安徽杨,外加许二王,理文法工五堵墙”,指的就是后来的科学家朱光亚、物理学家杨振宁、翻译家许渊冲、财政金融学泰斗王传纶和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王希季。当年这五人才识过人,像一堵墙一样难以被超越,许渊冲就是其中的文科代表。
17岁求学西南联大大一英文考试时。16岁的杨振宁80分考了第一,许渊冲得了79分,排在第二。当时日记里他就“酸了一把”,后面回想起来,老先生还是不服气的说,“小鬼,比我小一岁,还比我高一分”。
大学时,许渊冲不仅人长得高大、嗓门也大,他好辩论、爱“开炮”,因此得了个“许大炮”的绰号。
许渊冲曾笑谈绰号,“大炮可以打敌人,打自己也可以,一般是打敌人的,打敌人那不是很好的吗?打敌人是好大炮。”
将“不爱红装爱武装”译成经典
传播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学之美
抗战胜利后,许渊冲前往法国巴黎大学攻读硕士,他以惊人的学习能力在短期内完成了法语学习。新中国成立后,许渊冲放弃国外的优异条件,回国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当中。
许渊冲大胆用英语韵诗的方式,对毛泽东诗词进行再创造式的翻译。他将“不爱红装爱武装”译作“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直译为“她们敢于直面硝烟,不爱涂脂抹粉”),这句翻译后来被称作经典。
1983年,已经62岁的许渊冲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兼英语系教授,他的创作激情得以释放。晦涩难懂的《诗经》《道德经》经他的努力被翻译成了英、法两种文字,他还把唐诗和宋词按照英语和法语的韵律工整地呈现给世界读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许渊冲译《登鹳雀楼》
除了专注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许渊冲还翻译了不少英法文学名著,《红与黑》、《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他将中国文化的美传递给世界,也将世界文学的美传播到中国。
“我不是用西方的翻译,字对字翻译。我翻译三美,意美、音美、形美。”许渊冲先后出版了180多本中英法文翻译著作,其中最爱“中译外”,他说,把一个国家的美变成世界的美,这不是我个人的理想,应该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
百岁“译痴”
望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1999年,许渊冲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2007年,许渊冲被检查出了直肠癌,医生告诉他,最多还可以活七年。老人家却没把这个性命攸关的事情放在心上,而是继续自己的创作。神奇的是,七年后,癌症并没有打倒他,他反而在2014年获得了生命中的最高奖项———素有翻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北极光”奖。
昔日同窗杨振宁曾这样评价他,“他从英文诗翻译出来的中文诗,念起来像诗。他将中文诗翻译成英文诗,念起来像英文诗”。
作为“译痴”,许渊冲曾剖析过自己的翻译,不过就是在创造“美”,他追求“意美、音美和形美”,希望读者能感受到美,“知之、好之、乐之”。
许渊冲这样评价自己
“书销中外百余本
诗译英法唯一人”
他也这样勉励后辈
“我可以超过前人
后人也可以超过我”
许老,一路走好!
责任编辑: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