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朱启臻:三孩开放后,乡村年轻人更愿意生育吗?
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二孩开放之后,生育率并不如此前预计的理想,但在乡村,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仍普遍较城市更高。另一方面,乡村年轻人进城的意愿同样强烈,刚刚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乡村人口进一步减少。那么,在未来,三孩政策开放之后,会对乡村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几十年中,乡村的衰败,乡村人口的流失,更多是生产方式、观念等变化所致,三孩政策,对鼓励乡村年轻人生育有一定的作用,但仅靠这一政策,很难产生奇效”。
乡村生育意愿仍较城市更强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生育率仅有1.3,朱启臻认为,三孩的开放,和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加深等现象有关,“一般来说,社会越发达,人们生育的意愿就越低,这也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在我国也是如此,但同时,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加深,也会对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压力和负荷。在过去,二孩开放之后,生育情况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年轻人连一孩都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政策进行调整,也是必然的结果”。
相对于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丁克、不婚主义者,在乡村,观念的变迁显得更慢一点儿,朱启臻说,“从传统看,过去人们讲究多子多福,传宗接代是一种责任,直到今天,乡村的年轻人,生育意愿仍普遍高于城市。从这个角度看,三孩放开,对鼓励乡村青年生育,可能会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一些地方,还有生男孩的想法,那些生了两个女孩的家庭,可能就想再生一个”。
在过去,乡村凋敝、空心化现象一直被普遍关注,那么,三孩开放,是否有助于扭转这一局面?对此,朱启臻认为,可能难有起效,“乡村的空心化是诸多因素造成的,比如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摆脱农业劳动,开始离开乡村,转向其他领域。再如,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大规模向城市流动,这使得乡村的常住人口中,老龄化非常严重。这些问题,很难通过一个政策改变。很可能,多生育出来的孩子,未来还是会流向城市,而不是留在乡村”。
稳定的家庭农场,或能留住乡村人才
近年来,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如何才能在乡村留住人才、扭转年轻人进城,老年人留守的现状?
朱启臻认为,这需要一系列的政策配套,“留住人,尤其是留住年轻人,就要营造适合年轻人发展和发挥的环境。在过去,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男性是主要劳动力,因此家庭中要多生男孩。但现在,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都机械化了,一个电话,播种机、收割机就来了,不需要体力劳动了,乡村又没有更多的产业以供就业和发展,年轻人自然要进城。在未来,我觉得,可能还是需要更多生育政策之外的政策来配合,比如稳定和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一个稳定的家庭农场,应该是可以代代相传的,年轻人可以继承父母的农场,那么他们自然会留下来。同时,因为女孩子往往要嫁到别处,很难接管农场,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可能更愿意生一个男孩子,这样生育意愿也会变强”。
发展新的乡村产业,加强新型经营主体队伍的建设,让年轻人在乡村有更多创业、就业的机会,才是人才振兴之路,朱启臻说,“这不仅对改善乡村空心化、老龄化有益,也对保障我们的农业生产、粮食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观念改变,是增强生育意愿的基础
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其中,配套支持措施引发了普遍关注,究竟哪些措施可以支持生育率的提升,可以让年轻人愿意生育更多的孩子?
不少观点认为,教育、养育、医疗等成本的提升,是当代年轻人不愿意多生育的重要原因,多生一个孩子,就意味着更高的生活、养育、教育成本。但朱启臻认为,成本并非生育意愿低的核心因素,“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只是外在的表象,事实上,当前,很多富裕的家庭,也只是生一个。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的变化”。
从多子多福,到只生一个好,过去数十年中,国人的生育观发生了巨变,朱启臻说,“在传统社会,生育是一种责任,尤其是对家庭的责任。但在过去几十年中,这一观念被不断地弱化、淡化,人们接受的是‘只生一个好’‘少生孩子多种树’的观念。在今天,想要提高生育率,还是要从观念上想办法。当然,仅仅号召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各个领域开始,一点一滴改变人们的观念。这方面,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责任、家庭文化,对于鼓励多生是有一定的益处的”。
朱启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中国农村社会学会副会长。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