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卷风、沙尘暴……极端天气增加后我们怎么办?

日期:05-29

原标题:龙卷风、沙尘暴。。。。。。极端天气增加后我们怎么办?

今年的极端气候这么多,是怎么了?

文|沈林

最近极端天气被提及的频率高了许多。

4月中旬以来,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很多,长江下游和中游的苏州和武汉在同一天里出现了龙卷风。

遥远的甘肃,一越野赛高海拔赛段20公里—31公里处也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导致赛事终止、人员伤亡。

龙卷风、沙尘暴、极寒天气。。。。。。这些从前我们只在书上看到过名词的极端天气接连发生,有的人还受到了切身影响,今年的极端气候这么多,是怎么了?

今年我国气候相对异常

自2021年冬春交接开始,极端天气接连发生,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表示,截至目前,我国气候相对异常。

一方面出现了频繁的极端天气,进入春季以后,沙尘天气又成了主角,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原来沙尘天气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但今年沙尘天气的次数跟2007年的状况相当,进入到四五月份以后,强对流天气又开始频繁出现。

另一方面,有些气候现象出现了快速转换,像冬季在1月中旬以前非常寒冷,但1月中旬以后快速增温,导致整个冬季出现暖冬的现象。

龙卷风、沙尘暴……极端天气增加后我们怎么办?

我国是季风气候,强对流天气的位置常年都是按照季节逐渐从南向北推进,但是今年这一切却发生了变化。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表示,进入到4月之后,尤其是4月下旬之后,强对流天气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时候,突然呈现爆发的态势。

强对流天气的成因主要是在大气层形成上层冷、下层暖的一个不稳定层结。5月14日,长江中下游出现了大范围的雷雨强对流天气。虽然气象台很早发布了预警,但专家表示,针对龙卷个体而言,不可能提前很长时间给出精准的预报。

龙卷风的预报预警,是世界性难题。极端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警需要在监测手段、预报预警工具和技术方法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也要呼吁全社会共同提升响应效率和力度,公众提高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防御知识。

背后作祟的究竟是什么?

龙卷风在我国是一种很少见的局地性、小尺度、突发性的强对流天气,是在极不稳定的天气状况下,由空气对流运动造成的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涡旋。龙卷风的时空尺度很小,直径一般在100米以下,发生至消散的时间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龙卷风是强对流天气里边概率最小的一种,在我国也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天气现象。

那么今年极端天气状况的发生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专家普遍认为,大风似乎应该承担强对流天气、沙尘天气和寒潮冷空气主要责任。“今年的风很活跃,中国气象局专门针对大风进行了一些研讨,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大风或者是大风造成的气象灾害,等等。”

龙卷风、沙尘暴……极端天气增加后我们怎么办?

5月20日,中国气象局印发通知,针对近年来我国频频发生因大风导致的重大灾害,要求进一步强化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

相比于暴雨和水患来说,我们国家强对流天气灾害发生的总频次和占比是偏少的,相应的研究和投入也是从近些年才开始加大力度。对此,中国气象局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基于强对流天气预警的高危区域、行业、人群停工停业制度,建立健全高危用户“点对点”临近预警叫应制度。

龙卷风、沙尘暴……极端天气增加后我们怎么办?

我们该如何应对气象灾害?

据《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书中写道:气候变暖,风暴会越来越猛烈。专家也表示:“从1998年前后,随着全球变暖现象加剧,人们不断认识到两个实质,一个是全球变暖,一个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多发。近些年降水的强度明显有增长的趋势,气候的格局也在悄悄变化。”

遭遇极端天气所造成的灾害和损失是我们不能承受之痛。5月14日,武汉和苏州两地均发生龙卷风,虽然及时进行了施救,但还是造成12人遇难、379人受伤。

5月14日,武汉蔡甸区突发龙卷风。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图片网

5月14日,武汉蔡甸区突发龙卷风。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图片网

5月22日,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举行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也造成21人死亡。

气象科普在防灾减灾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类似的极端大风天气很难做到预报,但是却可以提前发出预警。

要减少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一方面气象部门要提高监测预警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提升应急响应的速度,需要公众对极端天气有更强的防灾和避灾意识。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遇到坏天气,如果在户外活动,务必远离户外大树、电线杆、广告牌、临时建筑等,如果在山区,还要准备好相应的物资,比如质量合格的冲锋衣、高热量碳水化合物,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急救毯,作为急救包的一个重要部件,对户外探险的环境来说,保温总是最优先级别的任务。

龙卷风、沙尘暴……极端天气增加后我们怎么办?

急救毯中所含的铝是高反射材料,能够将人体散发的热辐射反射回去,有效降低人体散热的速度。

当然,最好的选择还是待在家中,避免暴露在野外。“全球变暖和极端事件频发的趋势不会改变。因此,我们要行动起来,做好绿色出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地球升温,建设美丽中国。”

责任编辑:赖柳华 SN244

广东佛山最新疫情通报:部分个案存在家庭聚集性感染 西安建材批发市场火灾原因查明 系人为操作不当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