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八桂古代清官廉吏丨文寿华:“官有清名不厌贫”
文寿华,字西亭,又字镇侯,别字渠村,自号“紫泉钓徒”,广西玉林西关大新村(今玉州区玉城街道大新社区)人,南宋名臣文天祥的后裔。
文寿华和科举时代大多数读书人一样,走的是“学而优则仕”的人生之路。中进土后,任山西太原府文水县令,激浊扬清,励精图治。
文水县有恶棍张某,为人狡诈奸猾,倚仗家有万贯资财,上买通官府,下勾结恶霸,鱼肉百姓,为非作歹,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文寿华到县以后,收集证据,法办了张某,老百姓扬眉吐气。一不做二不休,文寿华趁热打铁,将张某背后的“保护伞”一并挖出严惩。扶正压邪,大快人心。文寿华整肃文水治安,不仅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也赢得了民心。
文寿华写上“问心”二字,挂在县衙大堂,常常提醒自己,当官一定要做到“清”、“慎”、“勤”。常言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文寿华“得官初地鸿留爪”,刚一上任,就干了一件漂亮事,他倍感欣慰和骄傲,没有“悔读龙门第七书”。
在文水,文寿华“惜费疏财,垫前任亏空九千余金”;整修书院振兴文教;劝课农桑,发展生产,获得“文文水”的美誉。
由于文寿华始终淡泊名利,所到之处,不仅获得万民拥戴,而且官职屡获升迁,正可谓得民心者得官位。
鉴于文寿华的政绩,他被调任山西汾州府介休县县令。介休时为“繁邑”(政治或军事地位重要的地区),素有“陕晋通衢”之称,是三晋腹地的重要交通枢纽。介休县的政务要比文水县繁重得多,但它是个美差,很多人想去而不可得。文寿华在接到任命书时,还想要推辞不去。
介休的老百姓听说文大人要来本县任职,都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原来介休县治早已是一个烂摊子,滋生了三大弊政,积重难返,那就是:积案如山,赌风炽盛,鸦片流毒滋蔓。老百姓盼清官如同久旱盼甘霖一样,他们迫切希望朝廷派来一个有魄力、敢担当的清官来根除这些弊端,还介休一片净土。
文寿华一上任,力清积案,纠正了许多冤假错案,“囹圄几空”。颁布禁赌令,对屡犯不改者,依法严惩,刹住了聚赌歪风。严禁吸食鸦片,无论上官下差,还是平民百姓,凡有触犯者,一律依法严办,绝不宽贷。数月间,吸食鸦片者锐减。三个月后,他前往阳曲任职。临行前,介休老百姓“攀辕请留者二千余人”,对文寿华依依不舍。文寿华心存感激:“亏他诸父老,遮道说攀留。
清道光五年,文寿华调任山西阳曲县县令。阳曲县史称“晋阳首邑”,元、明、清三代,阳曲均为省(路)、府治所在地,成为山西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心。文寿华到任后,勤政爱民,办事干练,深得上司的赏识。
这年七月,与阳曲县毗邻的盂县发生特大蝗灾,飞蝗蔽日,纷纷涌人阳曲县东北境内,眼看大片庄稼毁于一旦,老百姓束手无策,唯有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保佑。
文寿华一面喟叹“愚民愚”,一面果断决策,及时下拨公款,在道路两旁紧急雇人捕蝗,人们争相加人捕蝗的行列,搜岩剔穴,不放过蝗虫栖身的每一个角落:“廿钱一斗民争趋,官钱已散民力输,搜岩剔穴穷根株;顷刻露积丘陵如,孽虫殄灭百谷苏。”有钱能使人,人多好办事。由于文寿华及时采取有效的举措,一场人蝗大战终于在群策群力下大获全胜,蝗虫被彻底消灭,阳曲免除了庄稼被蝗虫啃光、颗粒无收的灾难。“任官养民”,文寿华捕蝗救灾,又一次赢得了阳曲民心。阳曲百姓为感念文寿华的功德纷纷送他匾额、对联及其他物品。他像过去一样,一件都没要。
“生无媚骨原非傲,官有清名不厌贫”既是文寿华的人生追求,也是他为官清廉的真实写照。他淡泊仕宦,素心诗清:“宦情闲自云生岫,诗境清如月在廉。”(玉林市玉州区纪委监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