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农民心中的“当代神农”

日期:05-22
袁隆平

原标题:追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噩耗传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溘然辞世。

据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22日报道,“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另据红网22日早前报道,袁隆平保健医生透露,今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4月7日,转到长沙住院治疗。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1964年,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

而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据新华社报道,直到2021年年初,袁隆平仍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生前,袁隆平常常说起自己的这两个梦还没有圆。

“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

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生于动乱年代的他从小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据新华网报道,上小学时,一次参观园艺场时,袁隆平对生气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尽管父亲袁兴烈希望他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19岁的袁隆平仍无返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53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市安江农校教书。1956年,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规划”,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

自小亲历过饥饿,袁隆平下决心一定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1963年,他发现水稻中杂交组合的优势现象,认定利用这一优势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萌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强烈念头。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他正式提出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法”,并首次揭示了水稻雄性不育之谜。

回想起那一切,袁隆平曾深有感触地说:“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如果老是迷信这个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那永远也创不了新,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科技创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怀、智者的头脑,更需要勇者的胆识、志者的坚韧。我们就是要敢想敢做敢坚持,相信自己能够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创新,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农民心中的“当代神农”

1968年5月18日,这是一个袁隆平终生都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他视为自己生命的试验田里的秧苗竟然全部被人连根拔起,整个试验田被彻底破坏。事发后第4天,痛不欲生的袁隆平才在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残存的5根秧苗,继续坚持试验。

袁隆平回顾自己育种走过的路程,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觉得要加快育种步伐,不能只局限于安江与长沙,而要到气候炎热的地方去。从1968年起,每年冬天,袁隆平就和助手一起像“追着太阳的候鸟”一样赶到海南三亚搞水稻育种。他们把这种与季节赛跑、追着季节走的育种方式称为“南繁”。在路上,他们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

1970年,他的学生在海南南红农场沼泽中发现1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袁隆平将它命名为“野败”。杂交水稻研究从此打开了突破口。

1971年到1972年,全国十多个省区市的科研人员齐聚海南,袁隆平慷慨地将野败分送给大家,形成了一场以“野败”为主要材料培育三系的全国攻关大会战。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标志着我国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深受杂交水稻惠泽的中国农民,用生动而朴实的语言称颂袁隆平为“当代神农”或“米菩萨”。湘潭县泉塘子镇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村民李希明曾说:“记者同志啊,你们来采访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我们打心里高兴。你们要多宣传袁院士的杂交稻,他可是我们的米菩萨、米财神!”更有农民一遍遍感激地说“解决中国吃饭问题‘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袁老师是我们农民的大恩人!”

“我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和尊严”

1979年4月,袁隆平首次走出国门,赴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所在地——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远郊的洛斯巴洛斯镇参加一次重要的国际水稻科研会议。这次会议有2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科学家参加。同行的中国水稻专家共4人,袁隆平是应邀在会议上宣读了他用英文写的《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的论文并即席答辩,与会者一致公认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1981年6月6日,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内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这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也引起了世界的极大关注。

1986年10月,国际水稻研究所和湖南省科委、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联合在长沙举办了世界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专家共200多人参加了这次盛会。袁隆平作了题为《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现状》的学术报告,提出了今后杂交水稻发展的战略设想:通过“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再向“一系法”发展。这一新颖的设想,让与会的代表深受鼓舞。

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获得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2014年,超级杂交稻成功突破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大关。

从“南优2号”到超级稻,几十年来,袁隆平对杂交水稻不断改良。杂交稻目前已经覆盖了全中国和许多国家。据央视新闻2017年报道显示,仅在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就达2.5亿亩,面积占比57%,产量占比65%。

直到2021年年初,这个自称“90后”的老人,仍然没有停下自己逐梦的脚步: 5月9日上午,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示范点,“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开始测产。专家组选取了3个地块,同时进行收割、打谷,汇总后按照高产创建产量公式计算,最终测产结果为平均亩产1004.83公斤。

“我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知道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当我能用科学成就在世界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时,首先想到的是,我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和尊严。”袁隆平说。

《共产党宣言》纪念版首发,再现陈望道译本原貌 袁隆平逝世 记住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