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俄罗斯专家扎根中国海滨小城:“把知识毫无保留与中国同事分享”
参考消息网5月20日报道(文/朱筱陆华东)
20多年来,一批批俄罗斯专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东部沿海城市连云港,与中方人员通力合作,在一个小渔村边上建立起被誉为“中俄核能合作典范项目”的田湾核电站。如今,随着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的正式开工,老一批的俄方专家在中国土地上已入乡随俗、深深扎根,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
对中国“总有新鲜感”
还有6个多月,俄罗斯核电建设出口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连云港)代表处总代表谢尔盖·米纳科夫就要在中国待满20年了。米纳科夫来自俄罗斯托木斯克州,在大学攻读技术物理系,曾在俄罗斯的罗斯托夫核电站、巴拉科夫核电站以及捷克的核电站工作,后因中俄签署田湾核电站合作项目,便跟随大部队一同来到中国。
“田湾核电站1、2号机组在当时也是俄罗斯最先进的机组,有着独立的安全系统、双层安全壳和独一无二的堆芯熔融物捕集器。”米纳科夫说,随后建立的3、4号机组在此基础上,尝试将不同的设计融入其中,电功率更高,为7、8号机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人有着只争朝夕的精神,在新机组开工前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米纳科夫还表示,中国工程师的学习能力很强,有的可以直接用俄语交流。老一代的核工业专家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聪明谦虚、举止得体、专业知识丰富,“现在回忆起与他们共事的场景,留下的只有好印象”。
年复一年,米纳科夫日渐喜欢上这座静谧的海滨小城,并与一位连云港姑娘喜结连理。如今他们的女儿已经在上高中。“这些年也去了一些中国城市游览,但总觉得对这个国家的了解还不够多,尤其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对我而言总有新鲜感。”他说。
为抗疫创作俄语歌曲
核电站员工大多给人严谨认真、不苟言笑的印象,2018年来连云港工作的老根却俨然不同。老根全名为叶弗斯捷费耶夫·亚历山大·根纳季耶维奇,是俄罗斯核电建设出口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连云港)代表处副总代表,负责代表处的日常安全管理。这位60多岁的大叔身体壮硕,精力充沛,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共情力。谈起在连云港的工作和生活,他总有说不完的话。
老根一直迫切希望来到田湾核电站工作,因为这是中俄合作的重要项目,他为之感到骄傲。“田湾核电站就像是中国核工业领域的锻造车间,从这里走出了很多优秀的工程师。”在连云港工作期间,他深刻认同中方同事所秉持的核工业精神以及“责任、安全、创新、协同”的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与俄罗斯同事分享。
来到中国后的老根本想在业余时间到不同城市转一转,却没想到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面对疫情,他和所有人一样,既有对病毒的恐惧,也有对家人朋友的担忧。但看到中国人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决心,老根为之感动,并于去年2月的一天连夜创作俄语歌曲《中国人民必胜》,展现两国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深厚友谊。
“中国人既有口号,更有实际行动。这不仅体现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还体现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中。”老根说,中国政府领导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努力和在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的巨大成就深深触动了他,这些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随着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的开工,他非常荣幸能在象征中俄友谊的田湾核电站工作,也希望两国关系能愈发成熟、稳定、坚韧。
看好中俄关系发展前景
绿莹莹的薄荷叶、水灵灵的黄瓜、红彤彤的西红柿,色彩缤纷的玫瑰和雏菊……在田湾核电站附近的专家二村住宅区,一栋房外的小院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数十种水果和花卉透露着主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这家小院的主人是俄罗斯专家夫妇阿纳托利·比柳科夫和奥莉佳·比柳科娃。丈夫比柳科夫在田湾核电站负责调试工作,包括文件准备、技术答疑和系统调试等。他的妻子比柳科娃原本是核电站培训人员,跟随丈夫来到中国后便专心料理起家中事务,配合丈夫工作。
“连云港这座城市有山有海,一年四季有不同的花卉和果蔬,再加上当地人很友善,一切都很方便。”比柳科娃说。
比柳科娃做得一手好菜,也钟爱中国的糖醋里脊、北京烤鸭、豆腐青笋等。她曾试图做过中国菜,但谦虚地表示难以学到精髓,因此每次去餐厅吃中餐的时候,都忍不住会多吃一点。
夫妻俩对中国人民的勤劳赞不绝口。疫情期间,他们认为中国人的守秩序为疫情防控助了一臂之力。“很高兴能在田湾核电站工作,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在这边也用得上。只要是我们知道的,都会毫无保留地告诉中国同事。”比柳科夫说。
他同时表示,开工建设的7、8号机组运用的是十分可靠的核电技术,并且中国的国产化率也显著提高,这也侧面反映出中国人在消化吸收、总结经验等方面能力突出。“毫无疑问,两国关系会继续发展,发展前景也更加广阔。希望两国在核工业技术和工艺上不断更新,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