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碳减排呼唤新型电力系统
“面对‘双碳’目标,电力行业任务艰巨。”在近日举行的2021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分析预测会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说,“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电力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
据中电联预测,2025年、2030年、2035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分别达到9.5万亿、11.3万亿、12.6万亿千瓦时,“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为4.8%、3.6%、2.2%。
我国能源燃烧占全部碳排放的88%左右,电力碳排放占全社会碳排放四成左右。随着全社会电气化水平的提升,更多碳排放从终端用能行业转移到电力,电力行业碳减排压力将持续加大。“在此背景下,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电力工业促进自身碳减排、支撑全社会碳减排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杨昆说。
据悉,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包括新能源为主体的电源结构,高弹性的数字化、智能化电网,源网荷储、多元互动,及以电为中心的综合能源服务体系等,通过统一高效、有机协调的电力市场,实现电力系统各环节紧密链接、稳定有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具体来看,加快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供应格局,就是要保持风电、太阳能发电快速发展,积极推进水电、核电、气电电源的开发。比如,以大规模开发利用推动风电、光伏发电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完善新能源发电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新能源发电的竞争力;以西南地区主要河流为重点,加快推动流域调节作用强的龙头电站开发,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合理布局、适度发展气电。
建设高弹性、数字化、智能化电力系统,就是要打造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持续开展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大力加强储能体系建设。比如,要适应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需要,促进系统各环节全面数字化、智能化。加强源网荷储多向互动,多能互联,推进多种能源形式之间的优化协调,提高电力设施利用效率,提升整体弹性。比如,煤电功能定位由主体电源逐步转变为调节电源,30万千瓦、6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优先实施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建设,完善电动汽车参与系统调节的激励机制。
杨昆指出,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是要持续深化电力市场建设,构建统一开放、高效运转、有效竞争的电力市场体系;二是积极发挥碳市场低成本减碳作用,分步有序推动其他重点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努力降低发电企业整体低碳发展成本;三是探索建设全国电—碳市场,构建主体多元的竞价体系、减排与收益相关的激励机制,以及“统一市场、统一运作”的交易模式,形成电价与碳价有机融合的价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