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喜讯!青岛大学多位教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来源:青岛大学
日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我校李铎、申有青、刘敬权、侯忠生、李培峰、林崇、刘爱骅、陈兵、吕智涵、王宗花、王冬青、刘春朝、李延辉、毕磊、刘均海等15名教授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涉及5个学科领域、10个子学科领域。另有47名教授入选“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涉及8个学科领域,20个子学科领域。
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是从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排名分22个领域和176个子学科领域,囊括共约16万名来自各领域的著名科学家。该榜单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19)和“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两个榜单。其中,“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19)统计了科学家职业生涯期间的综合影响表现,“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则更集中于科学家2019年度的学术影响。
李铎WHO营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现任青岛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营养专家组专家、亚太营养遗传学与营养基因组学学会候任主席、亚太临床营养学会前任主席、亚太素食联盟前任主席、中国科协基础营养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保健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主编(SCI)等9份国际学术期刊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学。通过营养流行病学、体外实验、动物模型以及人体临床试验研究其营养素、食品成分、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的功能以及安全评价;研究营养素、食物成分以及天然产物与非传染性流行病相关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功能性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及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医用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以及天然营养素源的开发、传统食品改造。共发表论文530余篇(SCI收录文章220余篇),著作14部/章,发明专利24项。
申有青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国家杰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973首席,青岛大学生物医用材料与工程研究院院长。担任中国药学会纳米药物专委会副主任,《Biomaterial Engineering》总编,《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Journal of Bionanotechnology》副主编等学术职务。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及其作为新型智能药用辅料用于肿瘤靶向纳米制剂的研究。提出高效肿瘤靶向纳米制剂必具备2R2SP的概念和要应用于临床时必具备的CES三要素,入选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刘敬权青岛大学教授、博导、泰山学者、青岛大学石墨烯应用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2013年荣获青岛市特聘专家突出贡献奖、2016年荣获沂蒙友谊奖、2017年荣获齐鲁友谊奖。主要研究石墨烯材料、高分子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等。发表高水平论文280余篇,文章他引18000余次,H指数为52,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撰写英文著作6章,主持国家、省、市各类基金20余项,总经费2000多万元。团队已有7名研究生获得全额奖学金出国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并且有26名研究生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侯忠生青岛大学自动化学院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创立并完善了“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理论”,该理论方法突破了传统的现代控制理论框架,是一种全新的控制理论与方法。是国内外数据驱动控制领域最早的研究学者之一,具有国际影响力。是迭代学习控制和交通控制研究领域国际上有影响的学者。IEEE Fellow、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CAA Fellow), IFAC Technical Committee"Adaptive and Learning Systems", IFAC Technical Committee"Transportation Systems"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数据驱动控制、学习与优化”专业委员会创始主任。创办IEEE Data Driven Control and Learning Systems Conference系列会议,任大会总主席。《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控制与决策》、《系统科学与数学》编委, IEEE神经元网络与学习系统会刊、 IEEE工业电子学会刊责任客座编委。发表论文380余篇,H指数4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
李培峰现为青岛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首席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心血管疾病分子机制及转化应用研究。研究工作发表在Molecular Cell, EMBO Journal, Nature Medicine, Nature Communication, Circulation, Circulation Research, PNAS, MCB, Gene& Development等国际著名杂志。其中发表在PNAS和Nature Medicine的文章分别入选为2009、2011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美国心脏病学会和国际心脏联合会会员、北京细胞生物学会理事、荷兰国家健康基金特邀评审专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科技部973评审专家。迄今为止,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专利10余项,论文总引用次数3000余次。获得2017年青岛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和2015年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
研究方向:
1.心肌细胞死亡调控机制
2.心肌细胞肥大调控机制
3.心肌干细胞与心肌细胞再生
4.心脏线粒体动力学的分子机制
5.非编码RNA与心脏疾病
林崇青岛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导,山东省“泰山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系统理论与控制理论。合作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160余篇,专著2部。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6项。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第一、三位次),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第三位次)。2010年度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2-2015年山东省重点学科首席专家。2014年至今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18年至今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榜单。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IJSS、JFI、《控制与决策》等学术期刊编委。
刘爱骅青岛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生物学与生物传感研究所所长。2004年获日本东北大学药学博士学位,2004—2010年先后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及德克萨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10—2016年任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生物传感技术团队负责人。2016年被引进到青岛大学工作。长期从事微生物表面展示、抗体类似物和酶的研发,及其在生化分析与生物传感、生物纳米医学、生物燃料电池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迄今,已在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Chemical Reviews, Advanced Material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Bioresource Technology, Analytical Chemistry, Biosensors& Bioelectronics, Antiviral Research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SCI论文90余篇,其中通讯作者或一作论文70多篇,IF>10的论文26篇,单篇引用超100次论文14篇,h指数39。受邀撰写英文合著4部,已在美国出版。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项。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等十几项。
获奖及荣誉: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首位)(2019)
◆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外引进杰出人才”(2010)
◆美国Sigma Xi科学研究协会杰出会员(2008)
◆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 fellowship(2004)
国际期刊任职:
◆ Scientific Reports编委
◆ Frontiers in Bioscience编委
◆ Current Nanoscience编委
研究方向:
◆微生物表面展示
◆酶、多肽、抗体类似物的设计与规模化制备
◆生化分析与生物传感
◆生物纳米医学、体外诊断试剂
◆生物燃料电池
陈兵现为青岛大学教授,2005年获聘为山东省系统理论泰山岗位特聘教授,2009年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获得山东省研计生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优秀博士学期论文2篇。个人主要从事非线性系统智能控制方面的研究。目前,完成、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在重要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与他人合作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2018年至2020年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榜单。
吕智涵青岛大学数据与软件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工学博士,IEEE高级会员,英国计算机学会会士(BCS Fellow),美国计算机协会杰出演讲者(ACM Distinguished Speaker)。中国海洋大学和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曾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发工程师,瑞典于默奥大学博士后,西班牙FIVAN基金会资深研究员,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博士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博士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在虚拟现实、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共发表高质量论文2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60余篇,通讯作者40余篇。包括SCI论文160多篇,其中在中科院一区和二区期刊共发表论文80余篇。总共有45篇论文发表于顶级期刊IEEE/ACM Transactions上,另有18篇论文发表至其他一区IEEE期刊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中科院一区期刊共发表二十多篇论文。Google Scholar上被Nature子刊和IEEE Fellow等引用7000余次,H-Index 44。在全球物联网领域Google总引用次数排在第86位,在全球虚拟现实领域Google总引用次数排在第77位,在全球区块链领域Google总引用次数排在第36位。Guide2Research的2020年10月中国大陆计算机领域学者排名第156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各一项。
王宗花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分析化学),博士生指导教师(材料学),化学学科带头人,青岛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山东省国际合作平台(中日碳纳米材料合作研究中心)负责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现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委员、山东省分析测试协会理事。
研究领域:
1、纳米分析化学、光电化学生物传感;
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3、碳纳米材料制备及在能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
近年来承担和参与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51项;被SCI收录论文138篇,引用3862余次(他引2810余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单篇论文SCI最高被他引次数为367次;高被引论文5篇。
先后获山东省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青岛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荣获山东省第七届齐鲁巾帼发明家称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崂山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入选青岛大学特聘教授人才工程。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骨干成员,青岛市三八红旗手、山东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
王冬青女,青岛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特聘教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青岛大学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二级学科负责人。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山东大学自动化专业,在天津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获博士学位,自1988年开始先后任青岛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研究领域:非线性电路与系统、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等领域的创新研究。主持国家基金、省部级科技计划和企业合作项目15项,发表SCI收录论文近40篇(曾列入ESI高被引论文18篇、2篇SCI论文分别入选“2011年和2016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1篇SCI论文获得“2014年欧洲信号处理协会最佳论文奖”),授权发明专利8项,以第一位次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山东省高校科技奖励一等奖2项、青岛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兼任中国中国电源学会新能源电能变换技术专委会委员,荣获2018年获得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青岛市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刘春朝男,博士。现任青岛大学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和1994年分别获得山东大学微生物工程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化学工艺专业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生物化工的应用基础研究,在生物能源、磁性纳米材料、绿色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特别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973等项目的支持下,将超顺磁性颗粒制备和新过程、新工艺开发相结合,制备了具有多功能基团修饰的功能化磁珠,阐明了磁珠在生化分离/催化应用领域的构效关系,实现了在细胞/蛋白磁性分离、磁性纳米酶催化的产业化应用。研究成果在化工领域重要刊物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Bioresource Technology、Applied Energy等发表论文150篇,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2项。
李延辉教授,博导,青岛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博士,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后,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持和参与完成科技部973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博士基金、教育部归国留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已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其中在国际著名期刊ACS Nano、J Am Chem Soc、Adv Mater、Small和Water Research上发表SCI论文160余篇,被SCI引用9540余次,其中被Science、Chem Rev和Chem Soc Rev等期刊作了重点引用评述,2014-2019年连续六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主要研究方向:
1.新型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2.碳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3.纳米材料的场发射、光致发光、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研究。
毕磊男,青岛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材料研究院教授。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博士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学博士。研究领域:环境与能源材料。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优秀青年基金1项,专利3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如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Small,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被SCI收录的论文共70多篇,其中一区或者二区(中科院分区)文章数为50篇。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3000次,H因子达到36,ESI高被引论文5篇,杂志封面论文4篇.作为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的影响因子大于10的SCI论文11篇,其中有1篇SCI论文的影响因子大于40,3篇SCI论文的影响因子大于30。
刘均海男,现为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教授和一层次特聘教授(资深)、博士生导师,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分别于1984、1990、1999年在山东大学获得理学学士、理学硕士、理学博士学位。曾就职于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教授)、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光学研究所、德国Max-Born非线性光学与超快光谱学研究所等。主要研究领域:新型激光晶体与全固态激光器。近十年来,在Yb离子晶体激光器研究方面一直处于国际前沿水平,主要研究成果均发表于美国光学学会(OSA)和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出版的国际权威学术刊物;累计发表SCI收录论文120余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1500。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学金(洪堡学者)、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山东省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励。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近10项,所培养的研究生分别获得2012、2013、2015年度国家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