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校在2020年度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评选中获佳绩
来源:中山大学
2020年度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授奖项目已公布,我校共获得了7项奖励,包括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青年科学奖1项。本年度各类项目一等奖获奖数共5项,达到了2016-2019年一等奖获奖数的总和,创历史新高;同时,我校首次获“青年科学奖”该类奖励。
数学学院胡建勋教授牵头完成的《数值几何不变量在双有理变换下的变化》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面向数学与理论物理交叉领域的科学问题,以几何拓扑和代数几何为方向,开展关于由理论物理中弦理论催生的数值几何不变量在双有理变换下的变化行为的研究,在辛流形双有理等价分类理论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对推动人们对由模空间定义的数值几何不变量的认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公共卫生学院凌文华教授牵头完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新型生物标志物及膳食营养防治》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围绕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危险因素和有效防治靶点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研究为揭示ASCVD的发病机制、早期敏感性标志物和营养膳食防治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策略和措施。
附属第六医院兰平教授牵头完成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和治疗策略的技术创新》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针对我国结直肠癌早诊率低,肛门切除率高,患者生活质量差的问题,开发了粪便基因筛查新方法,创立了经肛直肠癌保肛新术式,建立了围手术期单纯化疗方案,并发现了化疗耐药关键靶点,为提高我国结直肠癌防治效果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牵头完成的《鼻咽癌精准诊疗方案的建立与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建立了新的早诊方案,被卫健委纳入筛查规范,在高发区推广应用;构建了器官和分子层面的预测方法,准确筛选高转移风险人群;建立了放疗前双药化疗的方案,将早诊率提高了58.4%,转移风险降低了57%。研究成果发表在NEJM等杂志,4项成果被国际通用的指南采纳,并在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等151家知名医院推广应用。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仇荣亮教授牵头完成的《多金属污染土壤植物联合修复技术体系及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围绕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国家重大需求,历经十七年攻关,系统开展了多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关键过程与机理研究,创造性构建了适用于高、中、低不同污染程度的植物联合修复技术体系,并以华南地区为核心向全国辐射推广应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显著,为服务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工程范例。
土木工程学院林凯荣教授牵头完成的《变化环境下丰水地区洪水精准预报和洪灾动态评估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立足解决实际防洪等工程问题,通过理论创新、技术方法研发、工程应用实践,取得了诸多具有鲜明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物理学院董建文教授获得青年科学奖。董建文教授围绕微纳光场调控的基础物理和器件应用等科学问题,以微纳拓扑光子学为方向,基于光子晶体和超构透镜等新材料,提出了能谷拓扑光子学的子研究领域,总结了拓扑光学设计新方法,提出了拓扑硅光新器件。其系列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推动人们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硅光子学的认识,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据悉,2020年度教育部共评选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项目297项(人),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19项、二等奖169项,青年科学奖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