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奔小康 广西依托资源禀赋推进乡村振兴

日期:04-11
乡村振兴广西

原标题:同心奔小康|广西依托资源禀赋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图为广西河池市巴马县六能安置点全景图吕锋摄

图为广西河池市巴马县六能安置点全景图吕锋摄

从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到整县脱贫摘帽,从鲜为人知的一隅发展至每年吸引数十万人次前来休养居住,从一亩田、一湾水、一条路、一间屋延展出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小城巴马于崇山峻岭中觅得生机。

“为开发旅游产业,一批批景区工程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我们通过强化项目督查和廉政教育提醒,督促职能部门对发现的问题立行立改。”巴马瑶族自治县纪委监委驻县住建局纪检监察组组长黄大优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人们对康养需求的升级,巴马县利用生态旅游和养生资源,带动近4万名农民吃上“旅游饭”。该县纪检监察机关立足职责定位,加强监督检查,为当地开启全域旅游的发展新路保驾护航。

“生态保护就是生命,开发必须有序可控”

车沿盘阳河而行,村前河水蜿蜒,清澈碧绿;村后高山耸立,树木成林。“较强的地磁场环境,矿物质、微量元素丰富均衡的水质和土壤,优良的空气质量和充足的日照时间等,都是巴马养生宜人的秘诀。”巴马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黄燕飞告诉记者。

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始终存在。发展中,巴马县守住了生态底线。

多年前,前来康养居住游客的生活垃圾曾一度直排河中。“生态保护就是生命,开发必须有序可控。”巴马县县长蓝海洲介绍,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盘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制度的出台,为当地生态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总投资1500万元的盘阳河流域农村环境连片整洁项目全面实施,把重点景区和村屯保洁纳入市政管理范畴,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活垃圾直排入河问题。投入2000多万元的赐福湖网箱养鱼设施综合整治,实现了退渔还景、还湖于民。

针对旅游项目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用地建设等问题,巴马县纪委监委深入基层一线,对排污管网运行、“三清洁”环境卫生整治、农村违建监管等工作中的纪律作风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全面开展“脏、乱、差、吵、臭”等影响群众生活利益专项整治,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开展专项监督检查,推动政策项目落地生效

走进那桃乡平林村敢烟屯,一排排乡舍错落有致。在仁寿乡舍二号经营者邓红云的家门边,有一块他最看重的“5A级”信用认定牌。

2018年,敢烟屯成为巴马县农村信用体系评级的“试验田”。全县通过构建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等指标,将农户信用分为6个等级,信用等级越高,金融机构授信额度越大、贷款利率越低,产业政策、评优评先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越大。

乡舍开起来后,邓红云时刻对照信用标准规范经营。如今,乡舍的卫生、物资调配等服务都已标准化。“放在5年前,这样安适的生活简直不敢想。”他感慨道。

随着旅游发展红利越来越多,敢烟屯乡舍客房入住率大幅攀升,旅游旺季更是一房难求。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以上的仁寿山庄景区,还让40多户村民以土地入股,项目运营后村民可以参与分红。

在广西,越来越多的山村依托资源禀赋和有利条件,在绿水青山间,谋划和推进康养旅游、生态观光游、红色旅游等业态。为确保政策项目落地生效,去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委驻文化和旅游厅纪检监察组联合驻在部门,专项监督检查自治区文化旅游扶贫专项资金54984.43万元、项目247个,发现具体问题100个。

为乡村振兴种好“摇钱树”打造“聚宝盆”

“我现在每天进山挖山货,妻子在家招待游客,各类山货和特色农副产品特别畅销,赶上游客多时月收入能上万元!”那社乡大洛村村民王宗笔说。王宗笔数年前在外务工,妻子因意外事故落下残疾,为支持其返乡创业,政府在景区旁为其免费设了一个铺位。

在巴马县,很多像王宗笔这样曾经的贫困户,或生产销售美食,或从事酒店服务、文博导览,或参与实景演出,多渠道增收,在奔小康的路上生活更美。

近年来,巴马县以发展全域旅游为目标,探索出一条贫困地区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新路子,通过发展“农庄+村集体+农户”“农庄+文旅产品+农户+旅游购物+技能培训”等旅游扶贫模式,实现“输血”式扶贫变“造血”式扶贫。

“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抓系统、系统抓’专项整治,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文化旅游扶贫资金项目落在哪里,监督检查就跟到哪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纪法保障。”自治区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说。

印尼东爪哇省地震已造成8人死亡 昌平“三个6”为“两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