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静悄悄”里见功夫
□本报记者朱磊李治国陈蓉蓉
沿着京沪高速公路东行至上海段,一路采访当地的政务中心、工厂企业、港口码头……短短两日收获颇丰。其中几处“静悄悄”的场景体验,刷新了记者的认知,让人由衷赞叹。
第一处场景,是“静悄悄”的政务服务。
4月7日11时,上海市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大屏幕上显示,当日处理的政务事项超过了4000件。据工作人员介绍,高峰期这里处理的事项,每天能达到万件以上。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处理海量事务的场所,却与想象中人声嘈杂的场景迥然不同。站在服务中心大厅中央侧耳倾听,只有轻柔的背景音乐萦绕耳畔。等待的群众要么坐在休息间喝咖啡,要么在读书室认真地阅读。整个环境舒适温馨。
“静悄悄”的细节设置,背后体现的是建设数字政府、创新政务服务的“真功夫”。
“是大数据的赋能,让我们建成了‘无声大厅’,只要手机在手,就不需要叫号服务,也不需要大家跑来跑去复印材料。”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关屹介绍,服务中心所采取的智能化算法,辅助治理资源的配置和调度,能够最大限度提升服务效能,据此可以探索整个城市运行的能计算、可编程。
在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大数据中心“三位合一”的数字政府框架基本形成。记者看到,大多数政务服务汇聚在屏幕中、指尖上,群众办起事来如“网购”一样方便!
第二处场景,是“静悄悄”的智能制造。
步入上海临港重装备产业区,满目皆是汽轮机巨大的组件。40万平方米的厂房内,运转着4000台(套)先进设备,产出的都是重型工业产品,动辄达百吨,甚至上千吨。
身处这样的生产车间,如在办公区一样安静。即便是铁和铁碰撞、钢与钢摩擦的切割现场,人们交谈也不用提高音量。偌大的厂区内,工人寥寥无几,只有许多电子机械手在不间断地工作,动作很快却又极轻巧。来回反复间,精准度极高。
“越数字,越安静!”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汽轮机厂工程师程钢说,智能传感器、数字分析技术与人工智能结合起来,让整个生产过程保持在最优级别运行,既安静又安全。
“静悄悄”的智能制造,背后体现的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硬实力。上海电气集团副总裁陈干锦介绍,公司已按下数字化转型的“快进键”,有的制造工厂数字化程度达到85%,自动化程度提高了50%,为传统工业的智能化改造提供了有益样本。
第三处场景,是“静悄悄”的港口物流。
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区四期码头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去年,这里的吞吐量达到惊人的420万标准箱!
站在码头上切身体验,这里早已听不见人声鼎沸、汽笛轰鸣。2350米长的码头岸线上,工作人员屈指可数。高耸的桥吊在轨道上默默滑行着,随后挥舞巨臂,装卸数以万计的集装箱。负责运输的无人电动卡车来回穿梭,安静而有序。
“这里被戏称为‘魔鬼码头’,一是因为人少,二是因为安静!”上港集团尚东分公司副总经理孙金余说,能让吞吐量如此巨大的港口码头变得“静悄悄”,靠的是一颗“中国芯”。
这颗操控洋山深水港区四期码头一举一动的“中国芯”,是上港集团自主研发的码头智能生产管理操控系统。这套系统结合港口装卸设备的实际特点,构建了指令调度架构平台,能够高效率地组织现场生产,甚至能够实现桥吊边装边卸作业。
“这座码头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港口行业在运营模式和技术应用上实现了跨越升级,更为上海港跻身世界航运中心前列提供了全新动力!”在孙金余看来,智能化的洋山深水港区四期码头就是理想中“未来港”的模样。
“静悄悄”的政务服务、“静悄悄”的智能制造、“静悄悄”的港口物流,反映的是上海高质量发展的“真功夫”和硬实力。一路体验,令人欣喜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