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倾听|春日的苏州,是什么味道的?
来源:苏州大学
春日是四季的伊始,也是时令食谱打卡计划中又一个崭新的开端。在这个草木萌生的季节,讲究“不时不食”的苏城百姓们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将大自然的馈赠转变为一道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在舌尖上交汇成独有的江南春味。
甘甜
@酱汁肉:
姑苏三月,姹紫嫣红,而这缤纷的色彩并不仅仅来源于花卉植株。且看那碧绿的青团,如玉般洁白的春笋……若要问其中那最夺目的一抹胭脂红来自何物,自然非酱汁肉莫属。精选新鲜的太湖猪肉,切成4厘米见方,再以加了冰糖熬出来的卤汁浇于其上,便成就了一道甜香满口的酱汁肉。
这酱汁肉也分三六九等,最上一等的,叫作“轿杠五花”,是用猪硬肋烧的,肉下面有两根骨头,仿佛抬着花轿一样支撑着上面的肉;这两根“轿杠”也有讲究,吃到最后是一定要将这两根骨头细细吮出汁来的,这样方能品到酱汁的精华。
@酒酿饼:
同样甜到人心里的,还有酒酿饼。饼皮的发酵并不靠酵母,而是靠饼皮里的酒酿,发酵时间虽然较长,但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馅料亦是别有洞天:在豆沙馅里加入一点点猪油,制饼过程中高温将猪油融化在豆沙馅里,让甜蜜的口感和酒与猪油的芬芳完美融合在一起,令人齿颊留香。
鲜美
@螺蛳:
清明前后,万物复苏,藏匿已久的螺蛳便纷纷钻出泥土。此时的螺蛳色青、壳薄、粒大、肉肥,有“明前螺,赛过鹅”的美称,不必以太多佐料加持,只需简单翻炒,便能收获一道人间美味。真正的吃螺高手亦不用工具,只待用嘴一吸、一嘬,一汪油亮的汤汁中,鲜美紧致的螺肉早已在唇齿间绽开,方寸味蕾间尽是江南河塘的独特风味。
@腌笃鲜:
春天的苏州人,是一定要吃一道腌笃鲜的。“腌”指的是咸猪肉,“笃”是苏州话中小火慢炖的意思,“鲜”指的则是鲜猪肉和春笋。腌笃鲜看似一锅炖,实则是一道费时费力的菜肴,最后的成品也正是“菜如其名”:口味鲜咸,汤白汁浓,笋清香脆嫩,肉质肥而不腻,醇厚的口感令人回味无穷。
清香
@碧螺春:
“明前碧螺春,一饮到江南。”碧螺春产自太湖东山,以一嫩三鲜著称。一嫩,即芽叶幼嫩,三鲜,即香气清爽、味道鲜醇、汤色鲜明。这样高品质的茶,对采摘时间也有很高的要求,通常过了清明节一周,便只能被称为“炒青”了。将青翠的茶叶投入杯水之中,望着它们缓缓下沉、舒张,将茶水染上春日的浅绿,鼻息间随之便溢满了沁人心脾的清香。《水调歌头》有云,“时有惠风徐至,赢得嫩香盈抱,绿唾衣上妍”,或许碧螺春的韵味正如太湖畔的“二虫”二字,风月无边。
@马兰头:
“不食马兰头,不知春之鲜。”二三月间,春风方拂过田间,马兰头便从地里探出了小脑袋。这是处处可见的野菜,然而苏州人要吃的便是这自由生长的野性和蓬勃的春意。汪曾祺认为,马兰头根越红,草药味就越浓,吃起来就越香,而那些大棚里种植的马兰头,往往便没有这样的清香了。最常见的做法是香干拌马兰头,既能用香干将草药味儿中和掉一部分,又能让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们清火解腻。“洵美草木滋,可以废粱肉”,看看,在这首明代的《马兰歌》里,马兰头可是比那些精美的饭食更美味的存在呢。
淡雅
@蚕豆:
诗云:“苏州好,豆荚唤新蚕。花底摘来和笋嫩,僧房煮后伴茶鲜。团坐牡丹前。”苏州人对蚕豆有着近乎狂热的喜爱,同时在挑选的标准上也十分讲究。“吴江青”和“牛踏扁”是最受苏州人青睐的两位“本土选手”。相比起外地的品种而言,本地出产的蚕豆皮薄馅大,以菜籽油和葱花加以烹炒,色泽鲜亮,口感软糯,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莼菜:
久负盛名的太湖莼菜是苏州水八鲜之一,早在宋代就被列为贡品。“叶青如碧莲,梗紫如紫绶,味滑若奶酥,气清胜兰芳”,莼菜口感细柔润滑,清凉润口,更是搭配有多种食用方式,可荤炒,可素食、可煲汤,也可做馅,各有风味。
柴米油盐的酸甜苦辣
属于这个季节的这座城市
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背后
洋溢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你心目中春日的苏州
又是什么味道的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和大苏一起分享哦
苏州大学新媒体中心
音频:付金慧
文字:杨由之、吴佳怡、郭怡宁
图片:郭怡宁、顾咏仪
编辑:郭怡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