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任平
(一)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今天的中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正展现出一幅壮阔的画卷。
放眼神州,人们的消费热情与广袤大地一起回暖,从出行和旅游的迅速恢复,从线上新型消费的持续火热,从连接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交通物流,都可以感受到中国强大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我国主要沿海港口运营繁忙甚至“一箱难求”,一艘艘海运航船连接着中国与世界,展示着中国打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决心。努力让国内大循环更加畅通,让国内国际双循环相得益彰,构建新发展格局呈现良好态势。
2021年,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描绘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重大工作部署。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迈好‘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第一步,至关重要。第一步要迈准迈稳,迈出新气象,迈出新成效。”“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在福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找准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开启新征程、扬帆再出发,中国发展方位标定、目标明确、路径清晰。
(二)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跃上新的大台阶。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新的一大步,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未来30年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
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深刻把握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符合世界大势,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从国际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外部环境出现更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关键是要准确认识决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走向的关键因素,保持战略定力,把握战略主动,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坚定不移维护和引领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努力营造对我国发展有利的外部环境。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关键是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系统性,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针对性,深刻认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信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总的看,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有复杂性、全局性,挑战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机遇也就前所未有。
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30年。在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会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我们必须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三)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回顾历史,每个时期,我们党总会根据新的发展形势、新的历史任务、新的环境条件,作出新的战略决策,引领中国号巨轮不断驶向更加开阔的水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要认识到,面对严峻复杂形势,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同时,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也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着眼解决中长期问题、做好打持久战准备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的重要途径,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大循环,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对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在这种情况下,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的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也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2%上升到2020年的预计超过17%,已经具有超大规模体量。从国际比较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客观上早有调整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下降到2019年的31.8%,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已下降至目前的1%左右,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多数年份保持在90%以上,有的年份超过100%。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我们完全有条件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塑新竞争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我们发展水平低,同别人的互补性就多一些;现在我们发展水平提高了,同别人的竞争性就多起来了。这完全是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无论是顺应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还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规律,都要求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
(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的、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处理好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的关系。
应该认识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开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内需外需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3.5万列,开行城市由最初的重庆拓展至超60个,辐射范围基本涵盖欧洲全域。在这条国际大通道上,跨境电商找到出海新路径,货运班列成为亚欧大陆“新邮差”。这充分说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要充分挖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一组数据耐人寻味:截至3月24日,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200亿件,接近2015年全年水平;今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8%,比2019年1—2月份增长6.4%,两年平均增长3.2%,市场销售保持增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1%,比2019年1—2月份增长16.9%,两年平均增长8.1%,为近年来同期较高水平;2月份我国电影票房达122.65亿元,创造全球单月单市场票房纪录。从需求看,我国拥有14亿人口,其中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从供给看,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拥有1.3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拥有基于国内大市场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能够促进全球要素资源整合创新,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最大化发挥。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注重需求侧管理,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就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就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当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创,中国不仅向多个国家提供支援、分享经验,而且接连举办广交会、服贸会、进博会等重大国际经贸活动,以真诚的行动宣示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决心。当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经济全球化遭遇重大挑战,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仅没有关闭,而且越开越大。2020年,我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2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进出口、出口总值双双创历史新高,继续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2%。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这是中国社会的共识。科学认识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以高水平开放应对“逆全球化”、以改善营商环境回应所谓“撤资论”、以超大规模市场的吸引力回击所谓“脱钩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才能继续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实践中,构建新发展格局还需要澄清模糊认识、防范认识误区。比如,各自为政、画地为牢,不关心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搞自己的小循环;比如,认为畅通经济循环就是畅通物流,搞低层次物流循环;比如,一讲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就什么都自己干、搞重复建设,专盯“高大上”项目,不顾客观实际和产业基础,结果成了烂尾项目;比如,讲扩大内需、形成国内大市场,又开始搞盲目借贷扩大投资、过度刺激消费,甚至又去大搞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就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产生不利影响。只有准确理解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才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中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五)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是内在统一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实践充分证明,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红绿灯,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
“十三五”时期,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导向作用,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践告诉我们,发展越是面临困难挑战,越要充满信心、保持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和问题,努力开创发展新境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明确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明确必须遵循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原则。“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使之协同发力、形成合力,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拓前进。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部门层面,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省以下各级层面,在贯彻落实中都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六)“无论你听过多少次中国的增长故事,它仍然具有令人惊叹的能力。”展望中国未来,有国际媒体这样说。而这一“令人惊叹的能力”的重要方面,就是我们党引领发展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职能配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备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这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重要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其重要支撑。要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要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这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这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迫切需要。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抗击疫情斗争中,我国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再次证明制造业对国家特别是大国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意义。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也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联结点。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优化分配结构,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一个关键环节。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重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国家安全。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握好开放和安全的关系,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增强在对外开放环境中动态维护国家安全的本领,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使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显著制度优势和坚实改革基础。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在关键处落好子,形成有利于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七)“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植根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斗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前景光明,击鼓催征。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的定力和底气所在。
奋进新征程,我们怀有无比自信。我国的发展进步从来都不是在风平浪静中取得的,而是凭着“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靠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劲,在攻坚克难、踏平坎坷中取得的。今天,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雄厚的综合实力,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基础,具有无比强大的动能,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奋进新征程,我们不敢有丝毫自满。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越近,越是不能懈怠,越是要加倍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要看到,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我们绝不能做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必须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不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还要看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疫情加速了国际格局演变,“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之下压力增大、挑战增多。我们要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因应情势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策略,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继续艰苦奋斗、锐意进取,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力办好自己的事,我们就一定能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
责任编辑:刘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