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会·笔谈篇 稳步推进大类培养,多面铸就哲学英才

日期:04-06
中山大学哲学

原标题:春季会·笔谈篇|稳步推进大类培养,多面铸就哲学英才

来源:中山大学

上月,在为期两天的中山大学春季工作会议中,罗俊校长作大会报告,围绕人才培养主题作了深刻的阐释。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学校的根本使命,应更加凸显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学校所有职能部门的主体责任必须服务人才培养,所有院系的教学科研必须聚焦人才培养;要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办学实践中探索具有中大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的人才培养取得了突出进展。在新时代,随着国家事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校长在报告中诠释了中山大学推进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新举措的重要意义。刘济科副校长对中山大学的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工作作了具体的部署。今年秋季学期,我们将迎来第一批大类培养的本科生。

大类培养对于哲学学科的本科生培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哲学是对人类思想的反思,在现代学科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意义。但哲学的反思不能是空洞的,哲学本身需要以诸学科的基础性理论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哲学的探索。因此,对哲学的学习离不开对现代诸学科知识的基本了解,离不开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掌握。在大一新生中开展大类培养,对于有志于在哲学领域深造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基础性学术训练。

在现代诸学科中,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基础性理论与哲学的关系尤为近切。对人类社会根本问题的探究其实是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共同追求。文学、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对人类生活的特定领域展开研究,各有其理论意义与思想价值。只有在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哲学反思才能更为深入地探究思想本身的奥秘。反过来,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具有整全性与普遍性,需要融会不同学科才能予以更为全面地认识。任何特定领域的研究其实离不开不同学科的新视野、新方法所带来的理论调定与思想刺激。尤其是我们当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创举,其实践方法与理论意义需要我们融会不同学科的理论资源,超越现有学科的理论限度与话语方式的局限,反映中国经验,凝结成中国思想,最终形成中国话语体系。在大类培养的基础上,哲学生才能更好地汲取更为丰富的理论资源,铸造具有跨学科视野的哲学理论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理论与中国思想的创新。

珠海校区的哲学专业学生到广州校区南校园接受多学科的学术氛围熏陶,共享多校区教育资源,传承中大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个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让学生更有获得感和认同感。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我系来说也存在不小的挑战。一是需要协调好多学科培养与夯实哲学专业教育的关系,二是需要提升哲学学科对优秀学子的吸引力。哲学一向以艰深著称,如何在大类培养中吸引到更加优秀的学子,形成坚强的哲学人才队伍,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全局视野与创新思维的哲学人才,是我系需要努力做好的工作。

第三次起火!台湾一塑胶工厂大火狂烧,浓烟直冲天际 注意!渤海部分海域将有军事任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