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门课,我们一直这么上|一堂开在田间地头的思政课
来源:浙江农林大学
近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公布了2021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关培育建设项目入选名单。我校“一堂田间地头的思政课——浙江农林大学‘七彩新农人’文化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入选2021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
浙江农林大学从1958年建校开始,就十分重视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随着时代的变化,劳动课程的形式也转变为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绿地管护等劳动方式。从2015年开始,学校在鼓励学生参加常规劳动的同时,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校园绿地管护、卫生清洁等各种劳动。
为此学校专门在校园里和校园周边开辟了总面积近百亩的学生农作园,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管理菜地、开展生产劳动。在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索中,学校连续多年实施学生暑期驻村劳动项目,开展“服务乡村振兴”等主题的大学生驻村劳动。
近年来,学校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特色,深入开展“春华秋实”系列活动。在推进新农科的建设过程中,学校提出“七彩新农人”文化育人体系,打造一系列农业特色鲜明、形式丰富多样、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以育人为导向,以“七彩”为平台
构建红色学习交流、蓝色学术创新、黄色支农实践、青色农耕体验、绿色农业活动、橙色文明寝室、紫色协商管理等文化育人“七彩平台”,形成农业文化交流、文化创意、文化体验、文化活动、文化服务五位一体相互协同,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四个方面有机结合的“七彩新农人”文化育人载体,引导广大师生努力成为农业文化的传承者、农业文明的传播者和乡村振兴的践行者。
强化“三全育人”,上好田间地头的思政课
形成全员育人工作格局。60余年来,学校一直鼓励学生参加劳动,同时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将实践融入到课堂教学、融入到社会实践中,融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人才培养方案紧密对接学校“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课程项目,强化一二三课堂有机联动,互动互融、互补互促。
打造全过程育人模式。立足农业学科专业特色,通过加强系统规划、创意设计和宣传展示,并着力构建以“农耕文化体验”为主线、以“一年级耕作‘认知田’、二年级耕作‘试验田’、三四年级耕作‘示范田’”为步骤的“一程三步”农耕实践体系,强化师生“学农、爱农、强农、兴农”。
构建全方位育人模式。构建微农业阳台以及“一厅两心三台四区”学院楼文化布局;打造“春耕仪式”和“秋收盛典”为头尾的“一线两头”农业文化活动格局,提升广大师生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打造特色树品牌,育人成效初彰显
教风学风明显提升,师生满意度不断增强。“七彩新农人”育人体系紧密结合了学科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环节、科技创新项目和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师生强农兴农的意识,进一步涵养师生知农爱农的情怀,师生满意度得到不断增强。广大学生在劳动中认识自身的价值,体验丰收的幸福,找到生活的态度。
重难问题有效解决,服务“三农”职业抱负不断增强。暑期大多数学生积极到田间地头参与调研实践,“科技支农”社会实践已然成为经典品牌,学校获评2018年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
通过努力,学生中涌现了一批如“最美浙江人——2012青春领袖”杨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单幼霞、“浙江省农业创业杰出青年”唐海峰等典型。
农业文化得以传承,育人成效不断增强。学校建设了贯穿整个校园的“生态走廊”,让农业文化育人资源和育人要素得以长期保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强化学子实践动手能力和生态环保意识,促进“学农爱农,立志从农”人生价值观养成,坚定投身现代农业发展的理想信念。品牌活动荣获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浙江省高校教职工文化品牌。
品牌效应广泛辐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学校师生与周边小学共建“农林特色校园”,“大手牵小手”共建“农业课堂”活动、师生丰收节等系列活动每年吸引近千名师生共同参与。相关活动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学习强国、浙江卫视、等主流媒体300余次的宣传报道,有关活动被央视新闻移动网进行了全程网络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30万。
这堂田间地头的思政课
我们还将继续坚持上
而且一定会越上越好
引导广大师生努力成为
农业文化的传承者
农业文明的传播者
乡村振兴的践行者
引导更多的农林学子投身于
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伟大事业
浙江农林大学
排版/陈文昕
责任编辑/尧甜
审核/霍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