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借鉴新冠肺炎防控经验,专家提出三个措施可助中国消除结核病
3月15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发表一篇述评文章,讨论了中国如何借鉴应对新冠疫情的经验和措施,在消除结核病这一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上取得进展,作者提出三个干预措施可帮助中国尽早消除结核病。
该文章以《新冠肺炎大流行与中国的结核病消除》为题,作者钱秉中是盖茨基金会全球健康项目副主任。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钱秉中曾以世卫组织国家结核病顾问的身份专注于中国结核病防控,他投身中国抗击结核病已超过20年。
钱秉中在上述文章中提到,自2015年以来,中国的结核病发病率每年下降约2%。在过去的二十年,药物敏感结核病患者的治疗得到改善,大大减少了新的结核感染。中国人群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比例约20%,人数将近3个亿,每年由潜伏性结核感染(LTBI)的重新激活发病的结核病数量极大。实际上,一项模型研究发现,现在中国绝大多数的结核病患者来源于LTBI。如果不采取新的干预措施来解决LTBI问题,中国可能还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来消除结核病。同时,耐多药结核病仍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自2007年首次全国结核病耐药调查以来,新患者中利福平耐药或耐多药的比例并没有明显下降。
钱秉中在文章中表示,新冠肺炎大流行为加快步伐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和终止结核病目标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让结核病和耐多药结核病不再是公共卫生问题。政府已经加强了卫生系统应对大流行,采用了新的技术和规划措施确保新冠肺炎在掌控之中。此外,政府也加大了资金投入以保障良好的应急准备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应对大流行。所有这些措施都可以用于结核病防控工作。具体而言,它们可以支持消除作为公共卫生问题的结核病所需的三项关键规划干预措施。
第一项干预措施是全国所有的省实现新的结核病防控模式的全面过渡。例如,一些地(市)和县(区)没有用于快速耐药性分子检测的诊断网络,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质量不统一,门诊治疗期间对这些患者的随访不够理想,定点医院结防人员配置不足和感染控制标准较差。许多与新冠肺炎大流行相关的改进均可以帮助中国实施新的结核病防控模式,建立一个稳健的结核病诊断和治疗系统,以备今后几年的发展。
第二项干预措施是扩大结核病预防性治疗(TPT)。如果中国要加速结核病发病率的下降,必须解决人群潜伏性结核感染(LTBI)问题。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是针对最有可能从LTBI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人群——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找到并评估密切接触者会发现更多的结核病患者。但是密切接触者调查最大的益处是为感染结核的接触者提供TPT。
迄今为止,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尚未有效实施结核病接触者调查以及为密切接触者提供TPT。部分原因是实施方面的挑战。当前从筛查到治疗LTBI整个链条上丢失的人数太多,显现了投入能否获得预期的收益问题。中国在追踪和检测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可以应用于结核病。更短的药物治疗方案,即减少至一个月或每周一次12剂将使TPT的实施更加可行。
第三种干预措施是在新的结核病疫苗问世时进行大规模接种。有两种有希望的疫苗接种方法。首先,一项研究表明,为青少年进行卡介苗复种可以使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风险降低45%。目前,一个大型临床试验正在南非进行验证,有望在2024年或2025年得到结果。其次,GSK的M72疫苗显示对LTBI成年人具有50%的保护作用,可防止其发展为肺结核。目前正在制定Ⅲ期有效性试验的计划,该试验可能于2023年初开始,预计2028年左右得出结果。
钱秉中在文章中表示,如果一个或两个疫苗试验证实了对预防感染或发病有效的话,那么疫苗将成为抗击结核病的重要工具。对于中国这样的LTBI高负担国家而言,能够预防新近感染者发病的疫苗的可获得性尤为重要。在所有年龄段接种新冠肺炎疫苗的经验将有助于结核病疫苗的大规模接种。
责任编辑:张玉